引言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当下,微信不只是社交的温馨港湾,更成了生活的万能钥匙 —— 购物支付一键即达,理财投资指尖轻点,日常缴费轻松搞定。便捷背后,却有暗流涌动。诈骗分子如狡黠的 “网络幽灵”,循着网线悄然潜入,伪装成 “贴心客服”“致富导师”“有缘知己”,用花言巧语编织陷阱,将罪恶之手伸向你的钱包。
从街头巷尾的 “扫码送礼” 小骗局
到线上 “高额返利” 的梦幻泡影
从假冒熟人的 “紧急求助”
到虚构项目的 “财富大饼”
一起诈骗公私财物的治安案件
就能敲碎生活的安宁
掠走辛勤积攒的财富
接下来
就让我们揭开这些诈骗行径的面纱
点亮防范的灯塔
守护自己的财产安全防线
普法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九条【对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罚】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诈骗公私财物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
1. 行为性质和严重程度:
①违反治安管理的诈骗行为通常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骗取少量公私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②诈骗罪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属于刑事犯罪。
2. 法律后果:
①违反治安管理的诈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②诈骗罪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根据诈骗数额和情节的不同,处以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总结来说,违反治安管理的诈骗行为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的严重性、法律后果以及涉及的财物数额。违反治安管理的诈骗行为涉及的财物数额较小,面临的是行政处罚;而诈骗罪涉及的财物数额较大,面临的是刑事处罚。
经开警方温馨提示
诈骗公私财物是一种违法行为
它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也破坏了社会的诚信体系
公安机关提醒您
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是预防诈骗的关键
请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信息
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更不要随意转账汇款
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遭遇诈骗
或者已经遭受损失
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执法监督(法制)大队丨编辑:钟晶晶
审核:华蕾丨签发:钱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