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视察重庆时提出的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9月23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第三批次主题采访活动在重庆启动,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主题展开调研。这几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新的探索,为人民群众办了哪些实事,解决了哪些难题呢?记者在重庆、北京、安徽进行了调研。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近年来,重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探索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新路,持续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一个地方的民生保障越好,社会活力就越足,经济发展的韧性就越强。近年来,我市围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这个总目标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创新高效能的治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互促互进。”
安居和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重庆市启动实施首批8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投资1100多亿元,涉及近5万户居民。努力打造充满烟火气的温暖社区,让人情味、舒适度可感可及。
为了破解“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这一突出矛盾,今年,重庆市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每年投入2.23亿元“真金白银”,促进未来4年150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在重庆就业创业。
胡衡华:“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产业、靠发展,重在扩大就业的容量、提高就业的质量。这几年,我们在抓产业、促就业方面做了一些创新的探索。比如,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聚了长安、赛力斯等一批整车企业和1200多家规上的零部件企业。再比如,培育壮大软件信息服务业,这两年我们把吸引从业人员摆在首要位置,两年新增软件企业1.7万家,新增从业人员19.8万人。”
除了安居、就业等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也在逐步提高,过去只管“有没有”,现在还得看“好不好”。在重庆江津珞璜镇碑亭社区,当地探索建立起“人社+民政+银行+社区+医保”协作联动机制,在这里,只需要一张社保卡就能做很多事。
胡衡华:“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我们将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进一步兜牢底线,健全困难群体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机制,稳步提升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进一步织密网络,持续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法定人员参保全覆盖。为百姓纾困解难,为群众安康托底。”
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保障健康福祉的基础。近年来,北京坚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优化首都生态环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9.4%,比有记录以来污染最重的2013年同期下降68.5%,大气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广大市民所共享,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北京市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都大事、民生实事、发展要事,绿色成为首都发展的亮丽底色,也成为首都市民最突出的获得感。”
今年以来,北京围绕花园城市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首都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态福祉。秋天是北京最绚烂的季节,公园、林地、山区层林尽染,秋色迷人。在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5万余株黄栌、元宝枫等彩叶树种与蜿蜒盘旋的长城,构成雄浑大气的壮观景象;在房山区的坡峰岭,古朴优雅的农家小院与环绕的彩色山脉相得益彰,展现着生态活力。
殷勇:“我们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全力打造森林环抱、公园相伴、花园融城、和谐宜居的生态之都。北京现在有1065个各类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也就是说,超九成市民能够便利享受‘出门见绿’的生态福祉。我们还因地制宜推动拆除围栏、完善服务设施,全市三分之二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大家不用隔着围栏赏景,遛个弯就能进公园。”
为了打通百姓绿色生活“最后500米”,北京推动构建以“城乡公园—自然公园—城市绿道”为脉络的公园游憩空间体系。目前,北京全市已完成161个公园的无界改建,改造提升了20处全龄友好公园,市民游园更加舒畅、便利。在朝阳区刚刚亮相的首个花园式示范街区,城市道路与日坛公园一体化融合,这里采用“借景”的设计手法,把公园景观“借”到城市中。
目前,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正继续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好愿景,正在京华大地成为现实。
殷勇:“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的要求,进一步把城市当花园来营造和打理,由城中有绿向城市功能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转变,由增绿扩绿向提升绿化品质转变,由政府建设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关键。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近年来,安徽深入挖掘、传承、活化六尺巷典故中的善治基因,探索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这一工作法,主要抓好‘六件事’,即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当地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的做法,逐步拓展到基层社会治理领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工作领域的融合运用,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事实证明,传统文化中的善治基因,在当今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中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今年7月,桐城市文昌街道建设社区的居民吴桂芳和方新武两家,因为楼道里堆满杂物闹起了矛盾。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找到了建设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党总支书记吴昊听了两人讲述事情经过后,特意带他们参观了六尺巷,边聊边劝解,最终两家握手言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六尺巷考察时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安徽把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智慧,逐步拓展到基层治理领域,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路子。
梁言顺:“安徽素有改革创新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转化,探索形成了系列特色做法,有效促进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些做法,说到底都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也充分汲取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
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背景下,要通过调解化解各种基层矛盾纷争,不仅要让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谦和礼让深入人心,还需要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梁言顺:“总书记这次考察安徽,对我们加强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发挥好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元素,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积极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形成线上线下交互融合的基层治理技术支撑体系。”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看到:重庆从安居,就业等基本民生保障出发,筑牢底线的同时持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保障需求;北京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围绕花园城市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安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善治基因,逐步拓展到基层治理领域,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这样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