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
2018年11月出版的《古文观止:解题汇评本》全二册
如何读书,当读什么样的书,自古及今,向来引人关注。黄庭坚认为“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徐特立说“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美国第11任总统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可见读书贵精,贵有思考,这是中外读书人的共识。我也有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思考,最终认为:书当读经典,书当读选集。经典是经过时间选择的,选集是经过万千读者选择的。总之,读书要有所选择,不能泥沙俱下。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在这一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大学毕业后,我在格鲁吉亚工作,一日我在家卧床读《古文观止》先秦卷,忽忆大学事,即悔当时光阴虚掷。
记当时一信阳籍教授刘老师上课满口方言,听者昏昏。然因有点名制度和实在找不到更要紧的事要做,于是便堂堂到位,应付了之。
今重温经典,生疏依旧,不似中文科班出身,甚悔当初四年之虚度。细检之,四年时光虽亦忙忙碌碌,常泡在图书馆,然心不宁,没有静下一刻去品味经典,更无从思考。无论是郭锡良版的三卷本《古代汉语》,还是朱东润选的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至今仍未遍读。夸张言之,仍似新书。
今重读《古文观止》,忽明一理:版本再多,可经典必具。无论是三卷本还是六卷本,假若大学四年认准一书读下去,不成大家也当为研究生了。
忽念杜甫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我的理解就如同读书:无论读多少种书,可经典的那几篇文章必在其中。其他杂读过眼即消,而经典则流传万古。人生有涯,读书当研经典。
近读《史记》频忆大学老师王利锁给我们讲汉魏文学的片段。大学期间学术上最让我钦佩的好老师就是他了。予常思,书读到王利锁老师那样方不愧为一个中文系研究生的称号。王老师怎么读书的呢,简单来说就是“皓首穷经”,就是选定经典,把它读透,同时善于思考,不把书读死,有自己的观点。
阅读泥沙俱下,书籍汗牛充栋,予常思当择一本啃透。充分利用国外的悠闲时光,修成一书之专家,发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方不愧于文人之称号。这就是我坚称“书当读经典”的心路历程。
读研究生以后,随着视野开阔,加之自己心底那点治学愿望,对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欲望更强烈了,于是渐渐养成贪多、贪全的胃口。如藏书要买全集,有关的资料要全部下载入库。可如今我突有所悟:书当读选集。
有一段时间读了一两篇陈平原先生的文章,觉得先生有骨气且念旧。顿觉找到知己,于是搜罗了所有能找到的陈先生的文章,细心珍藏于电脑之中。不承想,这一藏几年过去了,而这些文件夹再未打开过。
今儿发现一摞用过的A4纸,背面光洁如新,弃之可惜,为保护环境,我决定将其背面也利用上。于是,我从尘封已久的电脑文件夹中找了一篇陈先生的文章:《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将它打印出来。可不承想,这竟是一篇巨制。读了好几页近万字,还不曾见魏晋风度这一主题。于是便想:不经慎选的文章读之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转而我便想到了我手头的另一本书:《中国文化名人书系——谈亲情》。这是从众多作者的众多作品中选编的一本书,又是从众多文章中,选出有关亲情的文章,结集而成的书。而众多作者本身也是从所有文化名人中选出的一小部分。如此千挑万选、结集而成的书中,对我有用,又留有印象的,仅有袁鹰的《难忘亲情——儿时梦片》等寥寥数篇,这一想,更加坚定了我的所悟。
记得巴金先生曾主张不出全集,因为他觉得并不是他的所有文章都很有价值,很优秀。我也想到我的所有日记除了史料价值(哪怕是个人史),能拿得出手的好文章也是屈指可数的。书当读选集,而出书也当选文而刊。
另外,读选集的好处是便于比较,于共同之处寻不同,于碰撞之中见火花,学问、智慧便在其中矣。治学当缘此门径。
所以,古人早就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此,书当读经典,书当读选集,这样才能以有涯之生于无涯的知识海洋里有所得,有所成。
作者:左昨非,大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