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借钱容易要钱难”,亲友之间借钱不还伤及感情不说,还会让亲情的小船说翻就翻?近日,肇东法院昌五法庭就成功调解了一起因亲戚借款不还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令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拯救了这艘“亲情的小船”。
案情回顾
据悉,原告张某今年77岁,系肇州县朝阳沟镇保林村村民,被告王某系张某后娶老伴的女婿,2013年,被告在原告处借款30000元,因为出于信任,借款时被告并未给原告出具借据,期间原告多次给被告打电话,被告拒接电话并将张大爷手机号拉黑,原告无奈到昌五法庭起诉,然而被告不接电话,这也成为了本案的难点所在,只能按照公告程序进行下一步,案件很快到了开庭的日期,张大爷早早的从肇州坐客车来到昌五法庭等待开庭,他紧张的搓着自己布满皱纹的双手,昌五法庭庭长张濮原见状心生不忍,想着再打被告的电话碰碰运气,可能就能打通电话呢,于是拨打了被告的电话,电话通了那边就挂掉,打了七八个电话之后被告终于接起电话,很蛮横的说:“你是谁你要干什么”?张庭长语重心长的和他说我是昌五法庭庭长,我叫张濮原,你是否认识张某.....然而被告并不承认欠款的事实而且再次将电话挂掉,并声称爱咋咋地。张庭长无奈向原告询问还能够通过什么办法找到被告,于是原告提供了其继女赫某的电话,经过张庭长与赫某多次反复沟通,赫某同意说服王某与法庭联系并原本将欠款的事实叙述了一遍,通过微信将欠款打给了原告。至此,继父与继女、女婿之间的恩怨就此解开。11月初的天气已经很冷了,老张头心情愉悦的踏上了回家的那趟三点二十的客车。
法官解析
现实生活中,亲属之间借款是较为常见的,往往会因为特殊的身份关系产生较强的信任,在实际借款发生时不打借条,或打了借条但碍于情面不向法院起诉,最终导致亲属关系僵化。法官提醒,即使亲属之间借款也要立字为据,并保存相关的证据依据,不能按期偿还借款时,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