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团结奋进 美丽宁夏再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文摘   2024-09-19 16:54   宁夏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七十五年砥砺奋进,七十五载铸就辉煌。7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历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在阔步迈向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的新征程。

一、从一穷二白到经济繁荣,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发展水平大幅跃升,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经济总量大幅攀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基本处于一穷二白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全区生产总值仅1.13亿元,1958年为3.28亿元,1978年增加到13.0亿元,2008年突破1000亿元,2012年突破2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经济总量快速攀升,2017年、2021年、2022年分别跨过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5314.95亿元。

(二)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前,宁夏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1949-1978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按不变价计算,下同)。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延续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1979年-2012年,年均增长9.7%,其中,2000-2012年间有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经济与全国同步进入质量提升期,由高速增长逐步转为中高速增长,2013-2023年年均增长6.8%,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1957-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

(三)人均生产总值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194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94元,1958年为176元,1978年增加到370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高。2006年迈上万元新台阶,2009年、2011年分别突破2万元和3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由2012年的3.2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7.30万元,年均增长5.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2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23年达到10353美元。

(四)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财力十分薄弱。1950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仅有0.11亿元,1958年为0.58亿元,1978年增加到3.1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全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9年突破100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2017年、2023年分别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达到502.26亿元,财力增加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1950年,全区地方财政支出仅0.05亿元,1958年财政支出1.24亿元,1978年财政支出5.7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2023年,全区财政累计支出达到1.48万亿元,其中,七成以上用于民生,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得到较好保障。

二、从结构单一到协调联动,发展方式实现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新兴动能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城乡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在宁夏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1949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84.1:3.5:12.4,1958年为55.8:19.8:24.4。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快速提升,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3.5:50.8:25.7,产业模式实现了从“一、三、二”向“二、三、一”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9:46.5:44.6。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工业、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1:46.8:45.1。

(二)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宁夏科技水平落后,科研机构和人员极度匮乏。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科技事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996年的0.19%提高到2012年的0.86%。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区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8.2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9.38亿元,年均增长15.8%,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0.90%提高到2022年的1.57%。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上升至全国第18位,进入国家二类创新地区。新型煤化工、3D打印、新材料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新兴动能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持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产业茁壮成长、新业态层出不穷、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比2016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9.2%、4.7%,比2016年提高4.4个、1.7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稳定发展,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5%,比2018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分别占7.5%、27.0%,比2018年提高1.6个、3.0个百分点。

(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切实做到平等对待国企、民企、外企,不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202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1%,比2015年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企业法人单位达到14.84万家,贡献了近50%的全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6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90%以上的法人单位数量,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市场活力、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宁夏城镇化水平很低,1949年城镇化率仅为7.1%,1958年为12.2%,1978年只有17.2%。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2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2%,比1978年提高34.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一主一带一副”发展新格局,建成了一大批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1.2%提高到2023年的67.3%,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三、从短缺匮乏到供给充裕,生产水平实现大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日益突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一)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农业生产能力薄弱。194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仅有0.95亿元,粮食产量32.0万吨;195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3亿元,粮食产量69.6万吨。历经土地革命、大办集体经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提高到3.06亿元,2012年达到189.03亿元,1978-2012年年均增长5.7%。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扩量提质增效,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23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8.10亿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长4.6%,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粮食产量378.8万吨,从2004年起实现 “二十连丰”,粮食亩产提高到364公斤;人均牛奶产量居全国第1位、人均牛羊肉产量居全国第5位、人均蔬菜产量居全国第7位、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

(二)工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工业一片空白。1949年工业增加值仅0.04亿元,1958年为0.44亿元。经过多年建设,依托资源能源优势,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建材、机械等行业为主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量。197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5.59亿元,2012年达到801.95亿元,1978-2012年年均增长10.5%,高于同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23年,全区工业增加值2130.13亿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长7.9%,高于同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个百分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1%。涌现出了国能宁煤集团、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宝丰能源集团、吴忠仪表、中色(宁夏)东方集团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世界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400万吨煤制油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部分工业品产量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一席之地。23个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为西北第一个产值过千亿的化工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百强。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宁夏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1949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仅有0.14亿元,1958年为0.80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到1978年为3.3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达到949.51亿元,1978-2012年年均增长10.9%,高于同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服务业体系日益完善,是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202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2399.61亿元,2012-2023年年均增长6.9%,高于同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1个百分点。

(四)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只有45万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全区供电线路不到7千米。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建立起火电、光电、风电、水电多能互补、稳定安全的电力电网体系,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23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9896.3万吨,比1978年增长10.0倍;年末电力装机容量7242.7万千瓦,比1978年末增长177.8倍;发电量2314.3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40.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准确把握电力能源发展形势,全力打造“西电东送”基地,建成了宁夏到山东、浙江的特高压外送电通道,2010-2023年,宁夏累计向外省输出电量超7000亿千瓦时。

四、从规模弱小到发展壮大,社会需求实现大突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扩大投资、消费、进出口等社会需求,投资规模快速扩大,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投资规模快速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1958-1978年累计完成全社会投资40.89亿元,年均增长7.9%。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投资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以工业投资为主,发展到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并重,再到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三大行业共同拉动,投资总量快速扩张,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1979-2012年,全区累计完成全社会投资1.09万亿元,相当于1949-1978年投资总和的261倍,年均增长20.1%。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精准有效投资,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2023年累计完成全社会投资2.87万亿元,年均增长4.9%,其中,完成工业投资1.23万亿元,年均增长5.8%,占同期全区投资的42.9%;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26.9亿元,年均增长8.9%,占同期全区投资的17.8%;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37.3亿元,年均增长0.2%,占同期全区投资的20.3%。

(二)消费市场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宁夏消费市场流通渠道少,经营方式单一,商品供应极度短缺。195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0.37亿元,1958年为1.52亿元,到1978年为5.0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业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商品供应由短缺匮乏、种类单一向供给充裕、品种繁多转变,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0亿元,是1978年的148.9倍,年均增长14.9%。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互联网+流通”的深度融合,电子支付的快速兴起,消费市场规模实现新突破。202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4.95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6.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0%,比2016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全区建立起以商业综合体为龙头,专业化市场为补充,社区商业相配套的现代商业网络;实现了县域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193个乡镇均设立寄递物流服务站点,94%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快递物流服务,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趋于完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

(三)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宁夏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对外开放起步晚、发展慢。1958年全区进出口总额仅有704万美元,经过多年的发展,1978年增加到2962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紧抓外经贸体制深化改革政策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2012年,全区进出口总额22.2亿美元,是1978年的75倍,年均增长13.5%。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获批建设首个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成功举办6届中阿博览会和3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2013-2023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98.8亿美元,年均增长4.6%,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出口商品达到2600余种,其中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占比达到60%左右,与宁夏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70多个。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85-2023年,全区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7亿美元,其中,2012年以来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97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4亿美元。

五、从荒漠土岭到环境优美,绿色发展实现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坚决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更加亮丽。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沙化、荒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全省域封山禁牧,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重大成果。2023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1.35%;建成自然保护区13个,总面积5353.31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达到77.3%,年均入黄泥沙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亿多吨减少到现在的3000万吨左右,水土流失面积、流失强度实现了“双下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是全国首个“人进沙退”、“林进沙绿”的省区,宁夏治沙模式已经成为世界防沙治沙的典范。

(二)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初期,宁夏经济发展较为粗放,能源瓶颈和环境污染矛盾凸显。近年来,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节能降耗成效显现。2013-2023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8.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54.8%,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2012年的4.5%提高到2023年的14.3%;2023年末,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区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54.5%,比2012年提高36.5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区发电量的比重为25.9%,比2012年提高20.8个百分点。

(三)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好中向优。2023年,全区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5%,连续9年在80%以上,细微颗粒(PM2.5)平均浓度降至29微克/立方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6.5%,劣V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黄河宁夏段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进出。

六、从瓶颈制约到日益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交通水利设施加快建设,电子信息通讯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交通运输能力明显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没有一寸铁路,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物资运输几乎全靠人力和畜力。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联通东西、贯通南北、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2023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739公里,是1978的7.4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12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7公里,是1978年的3.3倍;银西高铁、银兰高铁建成通车,高速铁路里程达到364公里;民航营运里程15.1万公里,是1978年的116.1倍,开通国内外航线100余条。

(二)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构建。水是困扰宁夏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的最大瓶颈。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积极兴建水利设施,形成了以中小型水库和灌溉渠网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防洪、供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区共有大型水库1座,中小型水库328座,水库总容量26.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面积由2013年的818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105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80万亩。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改革,用水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2023年,全区取水量64.8亿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4.6亿立方米;人均取水量889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182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464提升至2023年的0.579,90%的规上企业建设成为节水型企业,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4.9%,5个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建成了中南部城乡饮水、银川都市圈供水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历史性解决了全区人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信息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1952年,全区仅有固定电话0.02万户,2023年达到48.8万户;移动电话从无到有,2023年达到910.2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476.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从2000年的3.44万户增加到2023年的373万户,行政村通光纤实现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突飞猛进,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各项应用普及全面加速。2023年,宁夏建成全国首个万卡级智算基地,服务器上架率达到77%,算力资源环境指数、互联网光纤接入端口占比均居全国第1,5G用户渗透率全国第2,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地位明显提升。

七、从极度贫困到生活富裕,人民生活实现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1982年,宁夏贫困人口为119.3万人,占总人口的30.4%,经过“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和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到2012年贫困人口减少到91.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到14.1%。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20年,全区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西海固地区彻底告别“苦瘠甲天下”的历史,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赢得了历史性胜利,闽宁对口帮扶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全区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840元增加至2023年的15339元,年均增长10.1%。

(二)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就业人员仅有44.0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年末达到135.6万人,占总人口的38.1%。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全民、集体、个体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快速扩大。2012年末,全区就业人员达到344.0万人,占总人口的52.2%,比1978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就业规模日趋稳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高,实现了稳定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2012年以来,全区就业总量保持稳定,就业人员保持在340万人左右,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构成由2012年的45.2:18.9:35.9变化为2023年的24.6:23.8:51.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13-2023年,全区年均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区就业人员的比重为66.6%,比2012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改革开放前,宁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1957年仅为216元和102元,1978年也仅为346元和116元,城乡居民生活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分配体制的改革,收入渠道的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分别于2007年和2017年突破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让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充分惠及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9507元、6776元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42395元和17772元,年均分别增长7.3%、9.2%,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88降至2.39。

(四)生活消费全面升级。随着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23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7076元、14649元,是1978年的90.3倍、161倍,年均增长10.5%、12.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6.0%、76.5%下降到2023年的27.9%、29.7%。居民消费升级势头强劲,通信、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2023年末,全区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手机239.3部、家用汽车56.9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手机293.6部、家用汽车41.8辆。

八、从薄弱滞后到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大进步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宁夏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社保、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社会保障不断增强。自1984年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宁夏社会保障事业逐步由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由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由城镇扩展到农村,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2023年末,宁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9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32.0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66.6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2.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48.51万人,7.5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6.7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二)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教育基础薄弱,1950年,宁夏有中等学校16所,小学695所,普通高等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均为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区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覆盖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宁夏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结束了宁夏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2023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96%、94.85%和60.30%;各级各类学校3265所(含小学教学点377所),教职工126848人;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5所增加到2023年的21所,在校人数达到19.1万人,是1978年的65.8倍。

(三)卫生事业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医疗卫生水平落后,仅有以门诊部为主的106所卫生机构,医院床位数40张,卫生技术人员369人。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大幅增加,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825所增加到2012年的4136所;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78年的7517张增加到2012年的2.7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1.0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43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23年,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提高到640元,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4.1岁提高到77.3岁;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863个,比2012年末增加727个;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由2012年的1.97人、3.63张提高到2023年的3.33人和5.97张。

(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满足感日益提升。2023年末,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9个,建成博物馆75个、公共图书馆27个,文化馆2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9%,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9%。202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比2012年提高0.35个百分点。成功举办16届自治区运动会、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黄河金岸国家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公园实现县级全覆盖,我区运动员何杰实现中国队亚运史上男子马拉松金牌零突破。

七十五年栉风沐雨,七十五载春华秋实。回首七十五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宁夏贡献!


编辑、校对:马兴明  

审核:季翔  


长按二维码
解锁更多精彩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宁夏统计
发布统计数据,普及统计知识,宣传统计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