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新中国75年之改革开放专题
★
11.11(周一)
1981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特区先后开始动工建设,为后来的扩大改革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此,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初步形成。
连环画《扩大改革开放》讲述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的形成轨迹,突显了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11.12(周二)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连环画《“小康”与“三步走”》讲述了“小康”概念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始末。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11.13(周三)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出口特区”被正式更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1984年,深圳特区已初具规模。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分别为深圳、珠海、厦门3个特区题词,给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经济特区制度的优越性。
连环画《深圳奇迹》讲述了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故事,展现了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11.14(周四)
1987年2月,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第一次提出不再以计划经济为主。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谈话精神,大会突破改革初期计划与市场各分一块的框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连环画《走向大市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和确立过程。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11.15(周五)
苏南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及其所管辖的9个县级市的市区和农村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苏南地区抓住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机遇,动员各方面力量,将由于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首先用在了发展乡镇企业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村工业化浪潮,并迅速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军。
连环画《苏南奇迹》讲述了苏南地区依靠改革开放政策与自身力量发展乡镇企业的历程。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11.16(周六)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连环画《邓小平南方视察》再现了邓小平南方视察始末,以及其间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11.17(周日)
1992年前后,温州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汲取改革赋予的前行力量,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温州模式”,完成了第一次创业。温州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和外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了专业市场为基础、全国市场为目标、“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连环画《忽如一夜春风来》讲述了温州这座已有20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改革开放成就。
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
来源 | 技术部
编辑 | 左文广
一审 | 吕春燕
二审 | 朱桂红
三审 | 丁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