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经历的青川赶场|恰风

文摘   2024-07-30 10:55   四川  

有一个赶场天,正值仲夏,李子熟了。

我们院子里一个大我三四岁,已在读初中的贾家大娃,我们叫假老练的家伙招呼与我年龄相仿的一众小伙伴跟他吃李子去。

假老练带着我们出了院子,走过油坊街,过了上街,离县城中心的下街越来越近。

城中心的街上和院子里有没有李子树,我们小伙伴都心知肚明,即便有那么一颗李子树,结的李子没等到成熟,那里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更多,早早就被他们偷摘吃了,大家七嘴八舌对假老练说:

“贾大娃,他妈的你真是个贾老练,你带我们到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吃李子,是不是还要带我们到山坡上游泳。”

“我们在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吃到到李子,比在城里捡到牛粪都难。”

“别他妈的老是叽叽喳喳,一副拐拐相(青川人把小鸟和小孩的鸡鸡叫拐拐,假老练说的一副乖乖相是双关语,一是说我们闹渣渣像麻雀,二是说我们一副屌样),一点儿都沉不住气。要有耐心,‘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到了下街你们就知道了。”假老练对我们说。

青川县城的赶场天,下街最为热闹,进城的农民售卖的农副产品,用背篼、筲箕装着,沿下街两侧次第铺开,本就狭窄的街道,通行的路面更加狭窄,赶场的人拥挤在一起,摩肩接踵。现在,已经没有这样以街为市的场景,因为有了城管。

前面说了此时正值仲夏,李子熟了,农民的背篼、筲箕很多装的是售卖的李子。

假老练走在前面,到了下街,直奔装李子的背篼、筲箕。

“好多钱一斤?”假老练一本正经问价。他的口气那么真诚,跟在他身后的我们一众小伙伴真相信假老练今天要买李子给我们吃。

“你的李子好不好吃?”假老练再问了一句,他拿起一个李子,端详良久,似放非放之时,卖李子的农家孩子赶紧说:“好吃的,不信你尝尝。”

“那……我……就尝尝。”假老练说着把拿起的李子咬下半拉,“你这李子还没离囫(青川土话,指李子或桃子的果肉和核还长在一起,没有脱离开来。),没长熟。”假老练一脸苦相,把剩下的半拉李子吃下,龇牙咧嘴说道:“不好吃,不好吃。不买了。”

尽管假老练一副吃得很难受的样子,但他把一个李子吃完后,跟在他身后的我们一众小伙伴都咽了一下口水。

假老练如法炮制在下一家卖李子的、第三家卖李子的……吃上了李子,他无非是尝之前说一些“你这李子青纠纠的,还没长熟”、“你的李子上面霜都没了,不新鲜”之类无中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话。他每吃了一个李子,我们一众跟在他后面的小伙伴便咽一次口水,直到把下街两侧逛完,假老练没花一分钱,已吃了十几个一斤多李子。

离开下街,我们跟在假老练身后的一众小伙伴纷纷埋怨:“你说的带我们吃李子,你是吃够了,我们只咽了一肚子口水。”

“你们跟在我后面有样学样,就吃到李子了。”假老练训导我们后,还冤屈地说,“今天没让你们给我交学费,算是我奉献了。”

假老练的一席话说得我们无言以对,但我们明白,他已在读初中,一副小大人的样子,敢装模作样打着买李子的幌子吃到李子,我们才几岁的小屁孩,谁都知道我们身上没有一分钱,敢去尝吗?手中无粮,心里发慌啊!

说了我儿时在青川赶场天假老练打着买李子的幌子白吃李子的事,就得说道说道那些年青川的赶场。

青川的赶场就是北方的赶集,属于定期市场贸易。赶场(集)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农耕社会特别重要,平时农夫们在田地里劳作、手工业者在做工、衙役在打卡,由于生产效率不高,为不耽误农时和宝贵劳作时间,又高效交换产品,就定期举行市场贸易。约定或三天、七天一期,或五天、十天一期,三天一期叫三日场,七天一期叫礼拜场,五天一期叫五日场。每到赶场那一天,集市上百货皆聚,应有尽有,十里八村的农民们,带着自产的农产品到场镇售卖,他们出售后买些食盐、火柴、蜡烛、布料、鞋袜等日用品回家。

平时青川县城里的人出门叫“上街”,赶场那天人们“出门”就叫“去赶场”,平时院子里大人回家,互相打招呼说的话是“你下班了?”,赶场天说的是“你赶完场了?”   

发展到现在,城市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只有逛街,没了赶场。这没必要大惊小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少了,闲得蛋疼,漫无目的逛街就成了常态。

特别是最近几年,逛街的人也少了,街道上跑的主要是送包裹和外卖的车辆,有一次我对公司里正在吃外卖的做城市规划的设计师说,以后规划城市道路,设计原则要以满足送包裹和外卖的车辆行驶为标准。前阵子,出了个“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商业运营的事,可能那些送包裹和外卖的小哥很快要消失了。

我想,以后城市的街道可能都会消失,保不准城市的地下和天空,布满了四通八达、高度自动化的物流管道,宅在家需要做个SPA,物流管道升级为高度人性化的人流管道,高效精准又保密把技师投送到床上,至于做SPA的技师要做人流,人流管道当然更专业了,能妥帖把她投放到医院的某张手术台上。这样的日子,想着都美。

还是接着说在我幼年时青川县城乔庄的赶场吧。赶场那天,是小城最热闹的日子,有如节日。商店里的商品,品种和数量比平时多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们带到城里售卖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有蔬菜水果,有鸡有鸭,有木耳香菇,有自制的凉粉糍粑。我小时那会儿允许农民上山打猎,县城集市在赶场天就有一道特别的风景,一到赶场,以街为市的街道常常摆放着农民出售的熊掌和猎获的青鹿、黄麂、林麝、野猪、盘羊(学名叫扭角羚)等野生动物,有时,摆放的猎获的野生红腹锦鸡甚至比农民售卖的家养的鸡还多。

青川的山里生长大量的野生猕猴桃,赶场天农民采摘后拿到城里卖,他们一大早就能采摘一背篼,在城里卖上一天若没卖完,便就地倒在街道上了,山里多的是这货,没必要花力气走几十里山路再背回去。那时县城乔庄街上还没有路灯,晚上在街上行走的人,稍不注意就踩到这些农民丢弃的猕猴桃,踩来踩去,到第二天天明,地上一滩滩猕猴桃泥,犹如泥石流过后一片狼藉。

赶场天有农民卖自酿的黄酒,大土坛子装着,背到城里,用碗舀着卖。这种自酿的酒度数不高,酒体呈黄色,夏天还可作解渴消暑用。经常有卖酒的农民在场上遇上几个熟人、朋友、发小或邻村亲戚,还没卖出多少几个人围着酒坛大碗喝着喝着就喝光了,有人喝醉,倒地在街上四仰八叉就睡着了。

上面这样说赶场,感觉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田园牧歌的景象。其实,到了冬天,即便是赶场天,小城还是极其萧条的。冬天农民们可出售的农产品很少,就是一点点能存放较长时间的土豆红薯之类的农产品(说来奇怪,不知为什么那时农民不能卖自产的粮食)和农闲时间猎获的野生动物。那时农民太穷了,为节省布料,他们穿的裤子,库管很少及踝,一般仅过膝盖,到了冬天,又只穿一层单裤,西北风一吹,冷得嘴唇发乌,浑身发抖,此时小城显示出的景象已不是是萧瑟,而是肃杀。这个场景在我心里投上的阴影和给我造成的心理影响,以至于我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少有在冬天回故乡。

尽管如此,总的说来,我幼小时青川的赶场天是一个艳阳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赶场天还有卖花的。栀子花开的时候,县城边的马家院生产队里,总有一位村姑卖栀子花,二分、三分钱一朵。她把摘下的栀子花放进筲箕里,上面盖上一张湿润的小块白色纱布。这位村姑因病鼻梁塌了,说话瓮声瓮气,一路她吆喝的“卖栀子花”,我们听起来像是“嘛嗯嗯哇”。 

院子里的女孩子发现了这个规律,一到赶场天,他们就在进城的路上候着,卖花的村姑一俟出现便冲上去,一阵“买!买!买!”后,我们院子的那些女孩子,有把栀子花戴到了头上,有把栀子花别在胸前,个个嘻嘻哈哈、疯疯癫癫,这时我们男孩子把他们叫作盘丝洞里的妖精妖怪,男还会阴阳怪气说上一句童谣:    

妖精妖怪,

清油炒菜。

先炒妖精,

再炒妖怪。


<本文完>

1点赞2评论3转发是阅读者的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