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上了中纪委网站头条

企业   2024-11-11 19:20   江苏  


 为什么一个私家城堡,屡退倭匪,成为“巍然屹立的地方长城”?

  为什么堡内王氏一族,奕世簪缨,却能始终做到为官清廉?

  为什么一部《王氏族约》,百年传承,成为古代官方推崇的家规民约?

今天,龙湾英桥王氏上了中纪委网站头条


▼▼▼


东海之滨,大罗山麓,

王氏族人用智慧和勇气护卫下来的,

不仅是雄伟壮丽的古堡,

更是王氏一族的醇厚家风和绵长文脉。

▼▼▼

最霸气姓氏歌曲《王氏族歌》,震撼1亿王氏族人!

毁家纾难,建起明代唯 一一座民防私家城堡


  嘉靖年间,倭寇活动猖獗,盐道兼利的永嘉场作为海防前线更是首当其冲。当时,英桥王氏家族的王沛与辞官归乡的侄子王德二人挺身而出,招募了两千余人的王氏义师。叔侄两人勠力同心,率本地义兵勤加操练,《永嘉场新建堡城记》载,“当是时,永嘉场军声号称长城矣。”王氏义师不但在本地屡退倭匪,还多次驰援邻近卫所,成为东南海疆的一方守护者。


为官清廉,家族成员以座右铭自勉


  进士13人、其中状元1人、传胪1人,另有举人15人,庠生近1000人,英桥王氏累世簪缨,入朝为官者亦不在少数。明清之际,英桥王氏仕宦者不下50人,却能始终保持清廉本色。


  这与家族的《王氏族约》有着密切的关联,八世祖王澈致仕还乡后,为了敦伦子弟、振举家风,将“为官体国,在乡惠里”的家国情怀具化为一部12000余字的《王氏族约》,对如何为官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其中既有殷殷叮嘱,亦有深切期许,更有谆谆告诫。


永昌堡英桥王氏宗祠

施粥赈灾、义筑沙城,

英桥王氏的乡梓情怀

  国难当头、捐资兴建永昌堡彰显的是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二人浓厚的家国情怀,而捐私田设义田、置义仓专备恤贫、立义塾以教益,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则体现出二人在乡惠里的乡梓之情。他们设置义田赡养贫困族人,规定“族人贫不能生理者,每岁给谷二次,交青一石,岁给一石”。


英桥王氏家规家训


  “为官体国、在乡惠里”始终刻印在王氏族人的心上,这不仅是族约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源于家族长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道德实践。英桥王氏八世祖、王叔果、王叔杲二人的父亲王澈不啻为造福乡梓、急公好义的典范。施粥赈灾以外,王澈在永嘉场地区还做了另一件泽被乡民的好事,那就是建筑沙城。其实,沙城也是一所抗倭建筑,同时也用于抗洪蓄卤。


  如今的沙城已经因为岁月的侵蚀只剩下断壁颓垣,来往的人们只能站在遗留的废墟中遥想数百年前的场景。而永昌堡仍巍然屹立,守护一方百姓,城墙上的旌旗仍旧在风中飘扬。王氏族人兴家报国、清廉为官、造福乡民的清丽门风也一直赓续不断,从不因时间的沉淀而失去光芒。




洪振宁

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



  英桥王氏他们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为地方的公益事业特别是人才培养作出很大贡献。他们这个族约有个很大特点,那就是把温州的文化思想资源,尤其是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的思想继承下来。永嘉学派是一个提倡务实、事功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挺有名气的一个学派。他们的很多思想被《王氏族约》所吸收、转化。

王氏家族宗亲
《王氏家族》致力于家族文化传播,祖训的传承,宗亲共勉!弘扬家族文化,王氏族人,人人有责,愿天下王氏宗亲,虽遍汲四海,愿四海同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