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前高管下场!AI操作系统彻底爆发!
科技
2024-12-02 22:05
广东
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冬日果酱
最近,一支曾经参与最近三代操作系的创始团队吸引了不少关注,不仅包括了前谷歌 Android 产品管理副总裁、前小米全球副总裁 Hugo Barra(中文名「虎哥」),还有前 Android 产品工程副总裁 David Singleton,以及前 Meta 副总裁 Ficus Kirkpatrick(负责 VR、AR 平台开发)。而这支「梦之队」聚在一起的原因也不难猜测——AI。准确地说,他们联手创立了一家初创公司 /dev/agents,目标是基于云开发出面向 AI 智能体的下一代操作系统,让 AI 智能体不再是孤立的工具,从而构建一个能在设备间无缝协作的「智能生态」。打算再造操作系统的当然不只是/dev/agents,从 Google、苹果、微软、OpenAI 到华为、荣耀、vivo、OPPO 以及更多厂商,都已经开始了布局和行动。
这是注定要迈出的一步。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再到移动设备的繁荣,每一次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几乎都遵循着一种路径——硬件破局,软件繁荣,但核心都是通过操作系统定义新规则。不奇怪,如果没有操作系统,硬件不过是硅片堆积,程序也只是死板的二进制指令。这是操作系统被视为计算机「灵魂」的关键:它用一种语言,串联起硬件和软件,开发者和用户体验。巨头必争之地
几天前,华为在 Mate 品牌盛典发布了华为 Mate 70 系列,AI 不出意外成了系列最大的亮点之一。在系统级 AI 小艺智能体的基础上,华为 Mate 70 系列祭出了九大 AI 功能。但追根究底,华为 Mate 70 系列的 AI 离不开这场发布会的另外一位主角——HarmonyOS NEXT(原生鸿蒙)。在 AI 操作系统的战场上,参战者众多。但放眼全球,跑步入场的玩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 OpenAI、Anthropic、豆包为代表的大模型厂商,另一类则是手机和 PC 厂商从 Google 到华为,从荣耀到联想。两股力量以截然不同的路径杀入,却又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占据下一个操作系统时代的主导权。大模型厂商的进场,带着技术派的冷峻理性,逻辑很清晰:既然掌握了最强大的 AI 模型,可以提供更「智能涌现」的 AI 智能体,自然也有机会打造更原生、更能适应时代的 AI 操作系统和终端。事实上,包括 OpenAI、Anthropic、豆包等大模型厂商也确实都在接入和改造各种终端。Claude「Computer Use」、智谱 AutoGLM 智能体,乃至 OpenAI 预计明年 1 月推出的「Operator」,都在让 AI 在手机、PC 等主流计算终端上自主操作,尝试让 AI 绕开传统的交互形式,直接代替用户操作,来重新连接硬件与软件、开发者与用户。与之相对的,手机和 PC 厂商的打法则更为务实,普遍基于现有的主要计算平台,以 AI 为核心重塑操作系统体验。从 Google 在 Android 15 中初步融入 Gemini,到荣耀 MagicOS 9.0 升级的系统级 AI——YOYO 智能体,苹果、华为、vivo、OPPO、联想也都概莫能外。成为AI时代的App
每一次技术浪潮的到来,总是会改变设备的交互逻辑。PC 时代,Windows 解放了键盘和鼠标,让计算机成为主流生产工具;移动互联网时代,Android 和 iOS 通过触控与 APP 生态将智能手机变成生活的中心。今天 AI 正在驱动新的交互变革,AI 操作系统则是这场变革的底层支撑。但到底什么是 AI 操作系统?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技术的迭代以及探索,似乎也变得越发清晰。
本质上,操作系统的迭代和升级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与计算机沟通、协作的效率和体验。而不同于移动操作系统以触控为方式、以应用为核心进行的人机体验,在最新一轮大模型的技术变革下,AI 操作系统以多模态的智能化交互,通过智能体进行人机交互。总的来说,AI 操作系统正在尝试将设备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感知」,让设备成为一个智能伙伴,而非工具。这种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复杂,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很直接:用户不再需要记住如何使用设备,而是让设备懂得如何服务用户。比如说,当你对系统级 AI 智能体说了「帮我组织一场 xxx 会议」,AI 操作系统在理解用户意图后,拆分成会议邀约生成、发送相应同事、预定会议室、组织生成会议材料等任务,并智能调度子智能体、第三方智能体以及 APP 进行自主操作。赵明让 YOYO 点的 2000 杯饮品,图/雷科技事实上,这种智能化的能力已经在荣耀 Magic 9.0、华为 HarmonyOS NEXT 等系统中有了初步展现。荣耀的 MagicOS 9.0 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发布会上荣耀 CEO 赵明就直接通过 YOYO 智能体,实现了「一句话下单 2000 杯饮品」。而这背后,不仅是对底层硬件和软件的调度,还是 AI 操作系统基于用户设备数据对用户意图的主动理解,对任务的拆分执行,还有对第一方或者第三方智能体、APP 的智能调度。这也是不同 APP 时代,新的挑战。AI 操作系统的两种「写法」
如果说 AI 操作系统是下一场技术革命的核心棋子,那它的落地路径却并非唯一。在今天的终端战场上,AI 操作系统正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法:一种是以苹果、Google 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在原有操作系统架构上深度融入 AI 能力, AI 化的操作系统。另一种则是以 vivo BlueOS(蓝河操作系统)和华为 HarmonyOS NEXT(原生鸿蒙)为代表的「原生派」,从底层设计就围绕 AI 进行架构重塑。
改良的优势在于「稳健」。比如苹果提出了个人化操作系统的概念,通过 Apple Intelligence 首先统合全生态下的 AI 体验,AI 功能与用户已有习惯无缝对接,同时承接原有的应用生态。比如苹果在 iOS、macOS 的体系中,通过一系列增量的 AI 功能改造传统操作系统,尤其在即将推出的 iOS 18 中,AI 被进一步深度融合。从 Siri 的智能升级,到基于 AI 的健康追踪和数据整理,苹果的 AI 系统无处不在,但却始终隐于用户习惯之下,平滑而内敛。然而,它也有显而易见的瓶颈。传统操作系统的架构并不是为 AI 任务设计的,在面对需要大规模并行计算或复杂场景感知时,往往会受到性能和逻辑的制约。与之相比,vivo 蓝河和华为鸿蒙则选择了一条更激进的路线——重塑操作系统的底层逻辑,以 AI 为核心进行原生架构设计。以 vivo 蓝河为例,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大模型技术,甚至采用了被马斯克视为「实现 AGI 的最佳语言」Rust 作为底层语言开发系统。同时在架构设计上,蓝河也在系统层重点设计了 AI 能力,这一点实际也和原生鸿蒙异曲同工,而且都是以「意图为中心」,无论是手机还是其他终端设备,它们的角色都是执行用户意图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应用载体。在鸿蒙原生智能架构中,还能看到意图框架和用户数据图谱被设计成一个子系统。而原生派的优势在于「未来」,它能更充分释放 AI 技术的潜能,适配未来更多复杂场景。但它的挑战也不小,从头设计意味着开发者生态需要重新搭建,短期内很难迅速落地并产生效益,即便是原生鸿蒙也是经历了十年,同时还是要面对不小的挑战。并不重要
几个月前,Google 前 CEO Eric Schmid 在斯坦福大学作了一场演讲,特别提到了现在 AI 技术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早期的电力技术,每个人都只是「伸手摘取低垂的果实」。而 AI 操作系统,正在突破这种局面,将 AI 的能力更大范围、更深度地应用开来。但改良与原生,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这个问题答案可能并不简单。原生派的挑战在于生态构建的难度注定需要更长的时间验证和成熟,原生鸿蒙也不例外。但显然,AI 时代的原生操作系统更没有历史负担,也更有潜力。不过至少在当下,AI 操作系统的关键可能还不在于「原生」还是「改良」,而在于谁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多模态智能化交互下,人机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两种模式大抵还是会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前进、迭代。而无论路径如何演变,AI 操作系统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而赢家终将是那些能让「设备更懂人」的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