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家风:温-良-恭-俭-让(传世精髓)

美食   2024-10-30 11:38   广东  

说说“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篇》说:有一次,陈亢问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孔夫子每到一个国家,总能了解到那里的政事,是他老人家去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地告诉他的呢?”端木赐告诉他说:“是他老人家用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取得的,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与别人不同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温良恭俭让”的由来。“温,谓颜色和也。”也就是指对人的态度温和。我们的语言中赞扬“温”这种品德的成语有很多,如“和颜悦色”、“和气致祥”、“和蔼可亲”、“温柔敦厚”、“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 

“温”的反面是“躁”。“躁,性情不冷静之谓也”。有人把“躁”,对人态度生硬、开口冲人,看做是生来的性格脾气所致,这也许稍有道理,但能不能戒骄戒躁,那就是有没有道德修为的问题了。周公执政时,热情接待来访者,吃饭时,听说来了人,他把吃在嘴里的食物吐出来。曹操在《短歌行》中赞颂这件事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由于周公待人态度好,所以天下的人衷心拥护他。


 
古人对“良”的理解是侧重于思想品质方面的,认为“良”是善良、美好、高尚、仁义、忠诚等的标志。随着人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化,今天所说的“良”应该演变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在“温良恭俭让”中,“良”指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因此“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温、恭、俭、让”则是它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形式,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没有真正的“温、恭、俭、让”,只能是虚伪的装腔作势。
 
《吕氏春秋》载:一次,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说,“南阳地方没有县令,谁可以去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你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呀。”平公说:“好的。”就任用了解狐,百姓称赞任用的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尉官,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你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好的。”又马上任用祁午,百姓又称赞任用的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主张好啊!推荐外人不回避仇敌,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应该是对人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材料。 


 
“恭”在古代汉语中,本义指“严肃”,包括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孔子主张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那种以花言巧语,装出伪善面孔的虚伪态度是“可耻”的,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是表象,“敬”是本质。
 
“恭”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和“敬”字趋于一致,“恭”和“敬”成了同义字,“恭敬”两个字,自然也就形成了稳固的词组。“恭敬”一词除了包含“恭”所固有的态度端庄、对人谦和等意思之外,则更着重表现为对同志特别是对长者的尊敬。在我国历史上,“桥下拾屣”、“程门立雪”这类尊长之例枚不胜举,这种恭敬对待长者的道德后来又逐渐推及到同志、同辈乃至一般人的相互关系中。所谓“相待如宾”,正是一般人之间互敬互尊的形象化说法。“敬人者,人恒敬之”,已成为了人们相互关系的生活准则和信条。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勤劳纯朴的中国人民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以勤俭持家誉满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历史,大凡有识之士,清廉官吏,皆“性不喜华糜”,而“以俭素为美”。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十分提倡节俭,他的帐子门帷坏了,就补补丁,坐垫的茵褥,只要它还温暖,就不镶边绣花。西汉“飞将军”李广战功卓著,位尊禄厚,但一生“家无余财”。司马光“恶穿官服、行不喜华靡”。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史书上是不难寻找的。
 
俭,作为一种美德,只属于情操高尚、纯洁无邪的人,它与那些整天追求纸醉金迷、荒淫糜荡生活的人是毫无缘分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奢侈,便欲壑难平。司马光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妾用,丧家败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恶之大也。”司马光的话是千真百实的。现实中,我们还没见过那些利令智昏、不择手段、贪赃枉法而最后身败名裂堕落成人民罪人的例子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龌龊陷渠沟”。


 
 
翻开《辞海》,“让”字含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注释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厚人自薄谓之让。”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许多让的佳话,如“尧舜让位”、“王泰让枣”、“孔融让梨”、“相如让廉颇”等。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生前经常是“千里乘车,千里让座。“让”作为一种精神,是国家加强安定团结的胶合剂。如果都能从大局出发,宽怀让人,美德就会蔚然成风,大家就会感到温暖,社会问题就会减少,构建和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如果缺乏让的风格,相互间斤斤计较,白眼相视,攥拳相持,那社会生活的车轮就不能正常运转。其实说到底,有的人之所以不“让”,主要还是怕吃亏。让,是要吃一点亏的,但作为情操高尚的人,还是应该有敢于吃亏的精神。《后汉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曹节的邻居丢了一头猪,恰好与曹家的猪相似,就去曹家认领。曹节不同他争执,把猪让给了他。后来,邻居丢的那头猪自己回来了,猪的主人十分惭愧,把错认的猪还了曹家,曹节“笑而受之”,一点也不生气。曹节虽然暂时吃了一点亏,但却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敬。

李氏宗族网
【李氏宗族网公众平台】矢志追寻先祖血脉传承,汇聚天下李氏族人。无偿传播宗族文化,如明灯照路,让后裔知家族渊源与传统,增强凝聚力。同时积极宣扬社会热点、族人喜讯,有力推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