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应用场景广泛,大到建筑建造、小到手机电路板,都可见其踪迹。其“本体”是只有头发二十分之一粗细的丝线,其原材料则是叶蜡石、高岭土、石灰石等天然矿石。从巨大的矿石到纤细的丝线,其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魔法”?
1月31日大年初三,走进全球首个玻纤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机声隆隆、生产火热。两条年产10万吨玻璃纤维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全力冲刺开门红。“因为玻璃纤维行业的特殊性,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连续作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陆惠惠介绍,春节期间800多名员工坚守岗位,为稳定生产保驾护航。
“线上”开足马力,“线下”关怀暖心。春节期间,在抓好生产的同时,该公司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为一线的员工们提供舒适的生产环境,让广大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
“哒哒哒哒……”走进络纱车间,洁白的纱线在络纱机之前快速穿梭,卷绕成团。络纱工巧手翻飞,纱团快速完成打结、套袋。多条自动化输送线将产品一路运送至检装车间。在这里,自动机械手臂马不停蹄,精准搬运着工整的纱团,完成包装成为成品。AGV自动机器人来回运送,人机协同交互运作,车间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从平平无奇的矿石原料到一束束纤细的玻璃纤维,是一个借助科技“点石成金”的过程。在巨石,创新是关键。这里生产出来的玻璃纤维直径仅有几微米。“虽然细如发丝,但玻璃纤维的强度却非常大,一束手指粗的玻璃纤维,几个成年人相向对拉都很难拉断。”陆惠惠说,从原材料的精确配比到最终成品的检测,每个环节都有智能化系统加持,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基本覆盖,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工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让“看似不可能”的飞跃成为了现实。
在数据分析中心,一块大大的显示屏上,环境指标、工况分析、能源效率等生产数据一目了然,数据图表实时更新,能对生产线的工艺、质量、能耗、效率等生产指标进行全流程监控。操作台上并排放着二十多台电脑,只需一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完成操控。
对于工业产品而言,玻璃纤维就像水泥里的钢筋,添加后可以使材料更加牢固。正是得益于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等特性,玻璃纤维也成为交通运输、电子电器、节能环保等行业的核心材料,广泛用于电子信息、基建板材、汽车交通等多个领域。在不停歇的新春生产中,目之所及,尽是新质生产力澎湃发展景象。
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自落户涟水经济开发区以来,在涟水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经过不懈奋斗努力,全国首个180米超高混塔风电基地并网运行,入选江苏省首批碳达峰碳综合试点企业,获评国家信息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单位,实现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双轨并行发展。
“作为链主企业,2025年,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将强化链式思维,当好创新主体,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各产业板块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智能制造‘链’接未来,引领产业发展。”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顾建定充满信心。
融媒体记者:刘华
通讯员:潘曼
值班主任:卢化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