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来自我州且末县的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榜上有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民族团结的画卷上绽放出绚丽光彩。
2000年8月以来,26名河北保定学院优秀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揣青春誓言和理想,奔赴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的新疆巴州且末县任教。24年来,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全心奉献着忠诚、大爱、团结与智慧,传授文化知识,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播散民族团结的“种子”、点燃希望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青春焕发别样的精彩。
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曾获习近平总书记复信褒奖,以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国好人敬业奉献好人群体”和“中国网事·新疆榜样”十大感动人物等荣誉称号,先后被中央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新闻调查栏目,以及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媒体和栏目报道。
新疆且末县,地处乌鲁木齐以南1200多公里的沙漠边缘,距离州府库尔勒市430公里,县城三面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环抱,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信息闭塞,每年沙尘天气近200天,一场风就能“刮”跑几个老师。
在河北深厚红色基因滋养和影响下,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毅然决然放弃河北优越生活、工作环境和继续深造机会,带着户口,离开故乡和亲人,扎根西部、教书育人、成家立业、开枝散叶,真正与当地各族群众融为一体。“老师,你们会不会走?”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无助的表情,眼睛湿润了,心中充满酸楚,“不会走,会留下来好好地教你们!”。这是怀揣“到西部教书去”青春誓言的他们,毅然决然的回答。
24年来,他们乡音未改,但“我们新疆”“我们且末”总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数十年如一日捍卫誓言、兑现承诺,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
“刚站上讲台没几天,我们就发现,这里和沙漠同样荒凉的是教育。”李桂枝老师说,“许多中学生‘p’和‘d’都分不清,甚至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没有放弃和气馁,创造出了涂鸦联想、话剧情景、分段表演等教学方法;他们创新开设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班、古代文学阅读课,让边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他们组织学生远赴江苏,参观王杰部队和王杰事迹陈列馆,接受红色教育。
他们一门心思扑到教学上,荀轶娜老师因天气干燥、用嗓过度,上班3个多月嗓子就坏了,课堂上连续两次出现失声,依然坚守三尺讲台;辛忠起老师身患皮肤病和高血压,为不影响教学延误了治疗时机,为全力以赴冲刺高考,未见母亲最后一面;还有,庞胜利、丁建新、朱英豪、侯朝茹老师每年备战高考,几周不回家,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冲刺。
2006年,艾尼江迟迟没交学杂费,了解到艾尼江家离县城远、家境贫寒后,李桂枝老师替学生补齐费用。一个月后的一天,艾尼江妈妈风尘仆仆专程从十几公里外的乡村来到学校缴费,李桂枝老师却没有收。见状,艾尼江母亲给李桂枝手里塞了3个香梨,并感激地说:“老师,请您吃!”
“那3个香梨,是我这辈子吃过最甜的水果!”李桂枝回忆道,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温暖了此后的每一天。中考时,艾尼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深圳内高班。告别时,艾尼江抱着李桂枝哭着说:“老师,我舍不得离开你!”
侯朝茹老师的学生努尔曼古丽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家里姐妹六人,父亲身体残疾,母亲重病在身,一家人靠低保生活。2010年初,努尔曼古丽的父亲因病去世。侯朝茹连夜赶到她的家里,鼓励开导她,邀请其到家中吃饭、为其辅导作业。在侯朝茹的关怀下,努尔曼古丽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
24年来,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共资助各族贫困学生1200余名,帮助7700名且末孩子圆满完成学业,考入中国地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
2014年,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共同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在新疆的学习和生活。“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称赞他们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并勉励广大青年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精神和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事迹的感召下,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扎根边疆、默默奉献,先后有1300余名青年教师来到且末,在各自岗位上践行“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的青春誓言。
青春是什么?青春的方向在哪里?这群“大风刮不走的老师”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记者 谢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