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临西教育
农历甲辰龙年的第23个节气小寒,是公历2025年的首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以这种方式实现了“跨年”。
公历年和二十四节气一个轮回天数差不多,为何没有同步呢?公历年源于西方历法,未参照天文现象,具有极大的人为性;二十四节气基于太阳年(阳历),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每个节气对应太阳运行在黄道上的一个位置,彰显了中国文化以天象定人事、天人合一的思想,科学而严谨。
小寒、大寒乃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时节。“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同处“数九隆冬”之中,小寒和大寒的严寒不分高下。一定要较真儿排名,古人这样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意思是大寒最冷,小寒次之。然而民间却有与《月令七十二解》不同的“结论”:“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依据近几十年北方的气候数据,小寒确实冷于大寒。
出现这样的矛盾也不难理解。古人没有如今精确测量气温的仪器,只能今天瞧瞧,明天看看,冰层较之前厚了还是薄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小寒“不懈努力”,大寒时,池塘沟壑“冰方盛,水泽腹坚”,地冻得更深,冰结得更厚。这种直观和物化便产生了大寒胜小寒的“错觉”。这“误差”完全可以理解,按现在的统计数据,二者温差也仅在0.4度左右,且有时大寒确实比小寒更低。或许,在二十四节气开始萌芽的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可能真的大寒比小寒更冷。又或许,本知道小寒最冷,却故意把“大”说成“小”,体现了古人“让寒冷来的更猛烈些吧”的无畏。
今年入冬以来,冀南平原一直未有像样的降雪,且气温较常年偏高。不过,冷依旧是这个时节的主题。“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夜晚,寒风叫哨儿,人蜷缩在屋子里,如同冬夜露宿街头一般。清晨开门,触目苍白,草木、树枝、麦苗、田垄,皆覆盖着霜花,处处森冷凄寒。
有时,雾凇如梦幻般降临。水汽凝华成冰晶,轻附于摇曳的枯草之上,一绺一绺;冬青的叶片,被冰晶覆盖,一片一片;柳树的细枝,也被冰晶缠绕,一条一条。这些绺儿、片儿、条儿,垂着、斜着,举着、弯着,黑、赭、黄、绿的颜色还会在小粒粒背后透出来,让冬日显得更白。没有附着物的,便落在急急出行人的帽子上、头发上、眉毛上。太阳出来了,阳光在小冰晶上折射出一抹橘红,白色变成金色,人们都变成金人啦。
“禽鸟得气之先”。小寒时节,自然界的三候变化在空中悄然上演。客居南方的大雁,听到了来自北方的呼唤,梳理羽毛,准备起身还乡(一候雁北乡);身处寒冬的喜鹊也感到了阳气的萌动,开始筑巢垒新(二候鹊始巢);山林深处的野鸡也为这小寒之后的阳气渐盛而欢歌不断(三候雉始雊)。
人的感觉较鸟儿迟钝,但万木凋敝的冬寒之中,并不乏浪漫。冬至开始,北方人开始绘制“九九消寒图”;小寒节气,江南开启了“二十四番花信风”:“始梅花,终楝花。”小寒花信分别为梅花、山茶、水仙。以花事提醒季节流转,在冰冷的岁月中,也有了花影阑珊。
数九隆冬,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生在北方,时常羡慕南国四季温暖:随处可见深浅不变的绿叶,随时可闻浓淡不同的花香,颇有“身在江南成一统,不管冬夏与春秋”的得意。
冰天雪地,没有对比,也没有喜爱。因为生在北方,春寒料峭中芽尖的萌动,夏阳灿烂里金蝉的鸣唱,秋高气爽里白云的悠闲,冬雪漫天中壮观的飞扬,风景四时异,情趣各不同。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蛾儿雪柳风光。”小寒时节,农历岁末,阳历新年。天地间或雪或冰,或雾或凇,即使寒风冲怀,却也捎来孕育的春意,提醒新一年的前景。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腌一罐玛瑙般的腊八蒜,赏梅花、山茶、水仙的美丽,享受寂寞,守住初心,以欢喜之心迎接近在眼前的新春。
(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校长 王自强)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