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专家库中的评审专家所面临的评审任务也日益繁重。因此,这也给许多申请人一种“评审意见质量越来越低”的印象,除开评审意见中一些心知肚明的主观因素,如果客观地来看待这些评审意见,背后又将指向什么呢?本文旨在探讨那些常见的评审意见及其详细解析,以期客观地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评审标准,并在未来的申请中避免类似的问题。
科学问题不够凝练
面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翰林咖之前也探讨了许多。“文章”。科学问题的凝练与否是常规的面青地项目申请书的灵魂所在。好的科学问题既应属于国自然资助的基础研究的范围,又应具有该学科特色的明确性、前沿性与挑战性。
如果评议人认为科学问题不够凝练,则可能意味着该问题的表述过于宽泛或模糊,缺乏针对性。在此,我们提出一种思路:关键科学问题应最终聚焦于“方法、模型、理论、原理”等方面,使本研究领域内的核心科学问题得以在这些关键点上具体化和深化。
创新性不足
创新性是评价一个科研项目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项目被认为创新性不足,通常是因为其理论依据、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一方面体现在为了创新而创新,即铺天盖地地紧跟国际热点,但其实同质化程度偏高;另一方面则是开创性地填补国内的研究空白,夸大其词。但其实合理的创新应当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前进一小步,如机制创新、表征技术的革新、理论模型的构建等。
研究基础不足
“研究基础不足”这一评审意见通常表明评审专家认为申请人在其申报的研究领域内尚未积累足够的学术成果或实践经验,从而对其完成所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表示担忧。具体来说,这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往研究成果有限:申请者可能没有在相关领域发表足够多的高质量论文,或者这些论文的影响因子较低,无法证明申请者在此领域拥有深厚的研究功底。
研究经历欠缺:申请者或许缺乏与申报课题紧密相关的研究经历,例如在特定技术或方法上的应用经验不足,使得评审专家对其掌握必要能力的程度持保留态度。
前期工作基础薄弱:如果申请书中提到的前期工作未能充分展示出与申报项目之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可能会给评审专家留下研究思路不够连贯的印象。
实验室条件或资源限制:有时,研究基础不足也可能指的是申请者所在单位或实验室不具备开展该项目所需的先进设备、充足的资金支持或其他必要资源。
经费预算不合理
合理的经费预算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评议人认为经费预算不合理,可能是预算过高或过低,与实际需求不符。例如今年有申请人表示自己被拒的理由是“市场上XXX一般2.5元一个,预算4元一个明显高于市场价,预算不合理,建议不予资助”。其他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
研究A为什么不研究B
这种意见表明评议人认为申请人的研究范围存在局限性,或是认为某些未被涵盖的研究方向同样重要。有申请人表示在今年收到的反馈意见中,就有类似情况,申请人的主题是XXX类钢铁材料中合金元素Mn的作用,评审人给了不资助的原因在于“在XXX类钢铁材料中合金元素Cr也起到重要作用,申请人没有研究Cr作用”。面对此类反馈,申请人需要在申请书中清晰阐述选择特定研究方向的理由,同时也可以简要提及其他可能的研究方向及其与本项目的联系。
团队配置不合理
科研项目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团队成员间的有效协作。如果评审人员认为团队配置不合理,可能是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研究水平或合作经验等方面存在缺陷。例如,如果申请人由于所在平台的缘故,团队里面的人员凑不齐,只能拉少数学生凑数,或是里面的临床医生很多,能真正参与研究的人员很少。那这样的团队配置,无疑是被评议人合理毙掉的理由。
可行性不足
可行性评估主要考察项目的实施条件是否具备,包括实验设备、技术平台、数据资源等。如果评审人员认为可行性不足,则建议申请人在申请书中详细介绍现有的研究条件,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来弥补潜在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国自然的评审意见种类繁多,如果客观地来看待这些评审意见,或许申请人能总结出一些有助于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经验。但这一切的首要前提,都是甄别出评审意见是真的在提出建议还是“先射箭在画靶子”。
以上仅为翰林咖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