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目标,安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不断提升经济“含绿量”,以高颜值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这几天,在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方伟正带领团队加紧组装一批销往省外的制氢设备。从几年前企业的氢能研究团队开始组建,到如今产品产销两旺,正是因为他们抓住安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遇,瞄准氢能这个新赛道,在电解水制氢技术上持续加大了研发投入。现在他们制取1立方米氢气,用电量已经从最开始的6度左右下降到5度以下。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裁 方伟
比如一个250MW的光伏发电项目,我们给它配套6000吨每年的电解水制氢,相当于替代了标准煤每年14.6万吨,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每年,可以去帮助化工、交通、冶金、电力这些系统去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
依托阳光氢能等头部企业,这几年,安徽在氢制备、储运技术装备和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上不断攻关,持续加强产业培育和政策支持,并在合肥、六安等地布局了一批氢能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省氢能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500亿元,新增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氢能分会 副秘书长 周星
安徽在氢能领域属于我国发展前列,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产业培育、相关政策体制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氢能方面的招商引资,加快推动氢能装备、材料,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
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当前,安徽正以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除了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还在工业领域和交通运输领域,积极开展节能降碳诊断服务,支持水泥、钢铁、冶炼和传统制造企业实施减排降耗升级改造,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构建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202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已降至0.37吨标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四五”以来,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7.4%,以年均4.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7%的GDP增长。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处 副处长 周强
坚持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扩大绿色消费,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逐绿而行,久久为功,从巢湖综合治理到长江、淮河生态保护修复,从林长制改革到“无废城市”建设,江淮大地“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已基本构建,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在全国20个流域复制推广,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有效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位于池州市的铜冠有色金属公司正是当中的践行者。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企业专门建设了一个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项目,杜绝污染物外排,同时回收冶炼废渣中的金、银、铜、锌等有价金属,年回收量接近20000吨,相当于2座中型矿山的产矿量,真正实现“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安徽铜冠有色金属(池州)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术主管 技术中心主任 汪九初
通过固废资源化利用,今年1-8月份我们的利润同比增长了7.7%,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固废危废协同处置回收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将废水、废渣收集起来,100%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迈进,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首次监测时下降三分之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9%,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了5900亿元,是2018年的2.6倍,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安徽新格局正在形成。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 厅长 曹哨兵
发挥我们生态环境的优化、引领、倒逼的作用,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来带动我们整个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制定符合绿色低碳方向的排放标准,出台和完善支持绿色产业政策体系,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