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聚焦雅溪!一座客家古村的文脉与传承

文摘   2024-11-30 14:03   江西  





11月30日
新华社聚焦
全南“中国美丽宜居乡村”之称的雅溪古村
刊发《一座客家古村的文脉与传承》稿件
一起感受传统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迸发出的
新鲜活力!


“遍地无如此处雅,停车勒马且闲闲”,这个王阳明笔下所描述的雅致之地,正是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龙源坝镇的雅溪古村。

传统古村落如何在保护中利用?如何在赓续文脉的同时让文化“活”起来?11月29日,“传文化薪火 奏时代强音”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有着“中国美丽宜居乡村”之称的雅溪古村,感受传统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迸发出的新鲜活力。

走进雅溪古村,就像走进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模样。古老的樟树伫立在道路两旁,枝叶茂盛,遮天蔽日,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这里是一个客家人聚居的古村,始建于明朝时期,村民皆为陈姓,村中建筑是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居。2016年,雅溪古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全南作为赣南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客家人口占比99%以上,已成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近年来,全南县坚持在创造中转化、创新中发展,持续推动古村古围、非遗文化等挖掘保护、开发利用,让客家文化“活”起来,不断焕发出时代光彩。

赣南有600多座风格各异的客家围屋,而在雅溪村,就留存有两座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客家围屋——福星围和雅凤围,已作为赣南客家围屋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

从空中俯瞰,两座围屋被成片的民居“众星拱月”,颇为醒目。

推开厚重的大门,迈入被当地人称为“土围”的福星围,只见方正的围屋呈中轴对称布局,正厅为轴,两侧生产生活空间对称布局,由上而下,层层跌落,主次分明,古朴庄重。


“我们在福星围建成了全南首个客家民俗文化综合展示馆,通过声光电情景再现的形式,让游客充分体验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雅溪古村运营经理邓杰说。

另一座雅凤围又被称为“石围”,外围由三合土与河卵石浇筑,占地约410平方米,是赣南最高的一座石围。围内的二十四节气展示馆,将农耕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和二十四节气相融合,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村。”全南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敏说。至今,古城内仍有约千余名本地客家居民,他们遵循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居住于此。

“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伴着尾音悠长的客家歌谣,一阵馥郁茶香传来。雅溪的擂茶,是用新鲜茶叶加上糯米所制,配上自家种的花生芝麻等,似茶如汤,香气四溢。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做擂茶、磨豆腐、打糍粑……雅溪古村内的客家民俗体验,吸引了大批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前来游玩。当地还深入挖掘香火龙、车马灯、花棍舞等非遗资源,并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雅溪古村在项目开发运营上,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考虑村民利益,引导村民实现村门口就业,鼓励农户以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闲置房屋,改建成民宿、餐饮、酒吧、茶室、书院等业态,原先村内破旧的土坯房,摇身一变成了由原住居民经营的各色商铺,盘活了“沉睡资产”。

20年前,古村本身的静态载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如今,人们对静态的古村已经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是古村变了,而是我们的口味变了。”邓杰认为,需要将文化和创意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古村“返老还童”,焕发新颜。

雅溪古村深谙“动态”之道。花棍舞、车马灯、中寨香火龙、客家蓝巾帕、谭坊举人龙……每逢节假日,景区都会组织一系列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将客家人、客家物、客家情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的方式深度融合,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非遗珍宝,又重新回到百姓视野,在保护中“活”起来了。

在雅溪古村内有一座古戏台,这里经常上演着各类特色表演,全南县利用非遗项目创编了《车马灯戏》《蓝巾帕舞》《瑶族花棍舞》《擂茶舞》《请茶歌》等特色节目。此外,景区还精心打造了一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实景演出——《雅溪唐鉴》,带领游客沉浸式走进雅溪的前世今生,体会古朴、厚重的客家文化。

在青山古树的映衬之下,浸润在厚重的历史里,承载着传承不息的客家文化,雅溪古村绽放出新的光彩。



    


    

    


来源:新华社
编辑:谭昕
责编:曾莉
编审尹其奇 陈明建
监制李清华
主管:中共全南县委宣传部
主办:全南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推荐

 雷思维一行来我县考察调研
 边建忠深入一线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
 全县2024年政企圆桌第三次会议召开

全南微新闻
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有信有爱的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