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蕴含着重大的政治判断。“改革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突破点,“严的标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点,两者有机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是勇于面对新情况,勇于和善于用改革精神,积极探索活力与秩序并重的新的平衡点,坚持管党治党中“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的有机统一。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改革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突破点
唯有“改革精神”才能确保改革永不止步、永有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4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走出了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只有秉持改革精神,不断审视自身、调整策略、创新方法,党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勇立潮头,确保改革永不停歇,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改革精神”不是随意改,而是有所改、有所不改。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引领未来。改革精神有着明确的方向和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它们犹如定海神针,确保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对于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等,要以改革精神大胆革新。但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等,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发扬。
“改革精神”是恪守“严的标准”的“改革”。改革精神与严的标准相辅相成:改革必须在严的标准下有序进行。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无论是制度创新、机制优化,还是方式方法的改进,都要以严格的纪律和规范为准则。一方面,改革要严格遵循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严格遵守四项基本原则,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对每一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都要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严格把关,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有效性,从而使改革成果真正服务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以改革创新完善一体推进“三不腐”工作机制,不断在制度反腐上突破创新,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
“严的标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点
唯有“严的标准”才能永葆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需要明确的方向指引,而严的标准就是那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改革进程中,只有坚持严的标准,才能确保改革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严的标准体现在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严格遵守上,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展开,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严的标准”不是把人管死,而是既严肃又活泼。严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压抑和束缚,而是要营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充满活力的党内氛围。严肃,体现在对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严格执行,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确保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活泼,则强调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必须统筹联动,增强总体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在严守纪律的前提下,能够放开手脚,大胆探索。
“严的标准”彰显“改革精神”的“严”:与时俱进、科学合理。严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的事业的推进与时俱进、科学合理。新时代新征程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对党员干部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但不能成为束缚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枷锁。因此,严的标准要科学合理,注重把握好度,防止上下一般粗甚至层层加码产生过度严苛的问责泛滥、流于空泛的形式主义等,避免导致一些地方党员干部畏缩不前,以及不敢为、不善为、不作为等现象发生。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标准,使严的标准更具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其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支撑作用。
两者有机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无论是秉持改革精神还是坚持严的标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精神推动党不断自我革新、更好适应时代需求,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持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优化党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使党能够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而严的标准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杜绝腐败和不正之风,维护党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只有党自身过硬,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
统一于“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坚持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重要体现。改革精神促使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新:从党的历史上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对自身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调整,使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严的标准则为自我革命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和监督执纪,确保自我革命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党以改革精神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严的标准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正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鲜明品格。
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使命。改革精神是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以改革精神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严的标准是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要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冷静清醒、增强行动上的勇毅执着,坚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