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经济下行与学历贬值的声浪席卷而来,让无数人心生迷茫,不知所措。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焦虑与徘徊仿佛成为了当下的集体困境。
特别是对于站在人生十字路的年轻人来说,是投身职场还是继续深造?选择稳定的公务员岗位还是挑战有成长性的企业?留在繁华的一线城市还是回归宁静的故乡?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未知与困惑,但是我们能从经济学中找到答案。
于是,9月8日晚,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邀请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史欣悦、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张自豪和播客《起朱楼宴宾客》《犬生活》主理人大卫翁,就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漫画版,做了一场线下新书分享会。
提起曼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29岁就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是一位人尽皆知的学术明星,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更是被奉为经济学的经典教材。此次,我们推出《经济学原理》漫画版,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让大家了解经济学,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次活动,三位嘉宾共同探讨了经济学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把握经济运行的周期,帮助年轻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以下是我们对本次对谈的精华文字摘编。
01
初遇与再识:无处不在的经济学
Q1 雨白:今天在场的三位老师,大卫翁老师是学计算机出身,在金融行业很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如今在内容领域做得非常好;史律拥有二十多年的律所经验。我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样也都是通过电视节目认识他,他写了一本关于表达的书——《有言以对》,写得也非常好,推荐大家去看看;张自豪老师身上的标签更多了,是苏世民书院的学生,之后还上过《一站到底》的节目,而且后面还自己创业,自媒体做得也非常好。
我发现三位老师身上各种类型的标签特别多,就好像我们前面说经济学一定要跨界,我很好奇经济学的原理,或者你们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对你们在职场选择、个人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史欣悦
我是一个律师,做法律工作的。但是我是做交易的律师,所以我的工作就是经济工作。
民法典有一千多条,内容体现的全是经济学。物权、侵权、合同,其中合同就是交易;劳动法就是市场的要素;公司法是市场主体,都是经济学。所以对我来说,这就是工作。
我在英国学反垄断法、竞争法的时候,第一个月老师没讲法律,就是讲经济学,因为反垄断法跟经济学是交叉的。所以当时我一个法学生在国外用另外一种语言啃经济学,挺痛苦的,但是后来受益也是很大的。
具体到个人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个一个选择构成的。今天你是选来上开学第一课,还是选去看个电影、约个朋友,最后就构成了你的人生。所以我觉得经济学对我来说就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
张自豪
我是一名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说经济学对我的帮助贯穿了求学、就业到创业。
我本科是在Emory(埃默里大学)上的,当时第一学期曼昆教授来到了Emory做了一个讲座,上完这个讲座之后,曼昆经济学里面的原理就伴随着我这一生,没有停下来过。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作为一个求职者,你需要突出你的竞争性优势,然后你要去了解需求和供给。
我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上的第一门经济学的课就是李稻葵老师的课——全球经济事务。我上了一个学期下来,一个公式也没看到,非常精彩。从书院毕业之后我去了贝恩咨询,学到的第一原则就是二八原则,要找到帕累托原则。然后我开始创业,创业以后我发现今天做产品需要打样本市场,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学会克制,去将稀缺的资源进行分配,这是我当时上经济学课学到的第一个词叫scarcity——稀缺。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但是你要把有限的资源拿来分配,满足你的需求。我们FITO品牌现在在抖音上是TOP3的咖啡品牌,就是因为当时我们选择把我们的资源都放在抖音这个渠道上,而不是我们所有渠道都开发,线上线下都走,这个在我看来也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后面到供应链的优化,你发现你不停地要去找到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平衡。然后到现在发现团队越来越多,其实上百人之后你发现员工的激励变得很重要,incentive很重要。
所以今天让我回头来看,《经济学原理》帮到了我,经济学的课不是一个上学的时候去上的课,而是要伴随你一生,用一生去践行和去理解的一门学科。
大卫翁
跟各位相比,我是半路出家的。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结结实实当了两年的码农,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的时候,才真正接触到经济学。
2007年我去读书的时候,打开的第一本书就是梁小民老师翻译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是从这本书开始入门的。
在我看来,经济学就是我们生活本身,你首先接触到了生活,比如说你工作过了,你知道企业是怎么运作的,你知道了家庭是一个什么样子,再回来听经济学的话可能会更有感悟。
另外,经济学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重要的?
经济学就告诉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所以经济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只有周期是永恒的,你要相信周期有上就有下,有下就有上,所以在这样的周期里面,只有做好自己的准备,才能在下一个周期来的时候,能够给你自己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
02
思考与热爱:把握经济运行周期
Q2 雨白:现在网上还有一句流行语,叫做“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我们知道周期它有下行就有上行,但是大家担忧的是,不知道我的这个行业上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来。有一个词叫“损失厌恶”,大家都很害怕,我以为我已经到底了,但它还能再往下,而且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上来,大家现在都害怕选错。
那面对大家现在这样一个心情和状态,三位老师有没有什么建议?
史欣悦
在经济学家眼里,经济周期可能都是小周期,一些小周期的波动会影响你的选择:赶紧结个婚吧,或者反向操作,赶紧离个婚吧。不要干这些事,要保持平常心,要知道事物是有周期的,好的时候它会下来,不好的时候这个事儿是会过去的,时间会带来它的变化。
如果你现在想做一些事,你能不能去创造一些条件,去促成这个事情发生?你采取行动了没有?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我平时接触很多年轻的朋友,包括我的同事还有一些读者,一张嘴就说现在大环境不好,现在经济下行,一直推导到自己。我觉得这个链条太长了,不要这么推导,不要从天空的视角一直推导到大地上。下一步该怎么走,要从自己出发。
经济学给了我们一个周期的预期,也是说我们相信未来是会变好的,总要有一个理性、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是这个态度最后用在自己身上,得把自己的条件给码好了。这像打麻将一样,你要凑牌,你手上有什么就凑什么。
做律师的年轻朋友、法学院的同学们,想干某一方面很窄的法律的业务领域,民法、刑法、公司法,我怎么才能干上这个事?
我认为这需要做好三件事,必须得对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兴趣,要对这个细分行业有兴趣;第二个,得有这样一个平台,能找到一个事务所或者找到一个师傅带着你干这个事儿,不能说刚毕业就能自己干;第三个,市场要给你机会。这三件事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所以就从这三张牌上慢慢对。
所以,大家谈周期、理解周期,目的是把这个事先放一边。看好手里的牌,从兴趣出发,从你的热爱出发,去把你想干的事用行动去把它促成。
大卫翁
我顺着史律这个说,他说的我特别有感触,就是不要把宏大叙事和个人选择搅和在一起说。
有很多朋友会说,现在少子化这么严重,以后人都少了,我的房子该不该卖?
当时听了这个问题我说,你不要把两个非常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
就像史律说的,这个链条太长了,你直接跳过中间的所有链条,直接把少子化和跟我要卖房放在一起。那我要卖房到底应该跟什么样的逻辑联系起来呢?
是跟自己家庭的三张表放在一起的,现金流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决定你要不要卖那个房,而不要去搞那些宏大的事情,那个跟你自己做这个决定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就算你想破脑袋,你也没有办法通过那个事情指导你做出这件事情。
了解经济学之后,我觉得对我最有作用的一个词,没有之一,就是“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我从人民银行出来之后,在一家大的投行也干了很多年。当时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隔壁企业,是个国资的金融机构,也比较稳定。大概在2018、2019年的时候,他来问我说:“我在这家投行做得很好,但是外面有一家企业想请我去做出海的业务,我该不该去?”
那个时候,金融行业首先感受到寒风。2018年的时候中美贸易战一打,中国的股市跌得非常惨,我们这些金融行业的人已经感受到凛冽的寒风了。他就问我,我是不是应该在这里苟住,不去那个企业?
我说,你考虑一下,这里面你苟住看起来是一个选择,看起来你没有做任何选择,你还是在这个公司。但是你有一个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就是你没有去作另外一个选择,你没有去那家企业。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大家可能会更加觉得我们应该在一家国企稳住。结果就在上周末,我这个朋友所在的企业被我的老东家兼并了。
他立刻就给我发消息说:“我当时没有做出这个选择,现在我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很有可能要被优化了,因为那家企业的投行其实人是更多的。”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就是,在每一个看起来没有做选择的选择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丧失了另外一个选择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张自豪
关于大周期和小周期,我从北京搬离到上海创业的四年里也有一点小小的体会。在2018、2019年感受到寒冬,我是2020年开始创业的。
那个时候在上海我进入的是一个毫无寒冬、非常暖和的行业,就是消费品行业。当时我们所有人都觉得中国的消费品值得被重做一遍,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联合利华,应该有自己的宝洁,所以我们当时开始做植物奶。
我们公司一度经营到200个人,估值十几个亿。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在这个大的周期好像也没占到啥便宜。所以说,当你发现大的趋势下去的时候,你不能让自己的小周期跟着大周期卷下去。还是要逃开这个大周期找到自己的小周期。我们那个时候发现消费市场里面某一个细分市场还是在快速增长的——虽然植物奶在下跌,但是咖啡的渗透率在上升。以及内容电商还在蓬勃增长。所以仍然有巨大的咖啡市场增量在线上等着你。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来到咖啡这个行业。
在杭州做电商。你会发现好像这里的人和上海的人完全不一样,他们没有那么直接的感受到寒冬,比如说现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9月份,很多人觉得现在是淡季了,但是我们每个月都在以两到三倍的速度在增长,你会发现好像有周期又没有周期,每个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小周期。
借用我那天去我们的仓库看到的一个口号:人生有两季,努力就是旺季,躺平就是淡季。也借用去年中信办的瑞·达利欧的新书活动,当时我有机会去采访他,他一直在反复提及他的那句话:Pain +Reflection = Progress。找到自己的周期,反复地去反思,然后获得经验。
03
积累与行动:探寻人生最优解
Q3 雨白:我相信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历通胀的问题,比如去年北京第一次出现了硕博毕业生数量超过了本科毕业生,以及我们会看到大量年轻学生或者年轻人觉得现在大环境不好,在找工作上机会不大。我觉得应该提升自己,我去读研读博提升学历。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心里有一个隐忧,毕业了,学历又贬值了,不好找工作。
针对这样的现象三位老师怎么看,以及你们有什么建议?
大卫翁
我抛砖引玉一下,我觉得读研、读博,包括我们学经济学,最核心的并不是你在里面学习到的知识层面的东西,因为等你出来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一开始的工作跟你学的东西很可能完全没有关系,它更多的是教会你怎么看这个世界,教会你怎么去学习,这个东西比具体的知识会更加更加有用,不管是研、博。
所以学历有没有贬值?相对来说肯定是贬值,因为当所有人都是本科生的时候,本科生就没有那么值钱了,跟80年代的本科生不一样。
在我看来现在的工作没有好与坏,更多是一个有积累的和没有积累的。我记得之前说过,金融行业看起来是一个有积累的工作,因为你在金融行业,哪怕这时候觉得金融寒冬,积累得不好,但是金融就是一个经验学科,等你经历了一个市场周期,两个市场周期,等你到40岁、50岁、60岁的时候,都会形成非常好的经验。
怕的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没有去从事这种可以积累的工作,不管是律师还是创业者都是一些有积累的工作。我不是说像外卖骑手或者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好,他们是一类工种,但是他们的工作确实相对来说是比较难有积累的。如果你是做这样的工作,可能到十年后到二十年的时候,你依然没有办法有一个整个的跃升。
就算大家现在很焦虑,学历贬值,现在找不到很好的工作。但是在你一个普通的岗位上,因为你有了看待世界不同的视野,因为你学习了经济学,或者你有了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你在一步步积累之后,到十年到二十年后,你依然会有一个量变,大家相信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未来,如果我们跟日本或者欧美国家有接轨的话,可能会迎来一个更缓慢的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大家的学历或者看的书都不是白费的,它都会成为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的一部分,让你有一个更快的积累速度。
史欣悦
我在隔壁北大或其他院校的法学院讲律师写作的时候,发现好多同学是辞了职读法律硕士的。法硕还挺贵,专硕还不提供宿舍,还得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租房子,成本是非常高的。
所以我就问大家,为什么要来上法硕的课?
在高校里,尤其是好的学校里面,同学们是非常有骨气的。一举手说,史律我想跟你聊聊所谓的“孔乙己现象”,知识现在越来越贬值,社会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还说我们是孔乙己。
好多同学是很生气的,我说这事咱们把情绪的东西现放到一边,我们就从经济学看,你要找工作,你就是这个市场里的一个劳动力,要把这个劳动力卖出去换取工资。
你上学干吗呢?你是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你也给了这个劳动力一定的品牌溢价。比如我是清华的,我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出来的,是有一定的品牌溢价的,但是这个溢价是有限的,它无法让你变成一个非常独特的,因为清华就这么多人,加上隔壁,加上整个中关村这一带,好学校多了去了,它是有限的。但是你真的是把你成本垒高了,所以你就不要有情绪。
特别简单的一个经济学道理,不是说把成本垒高了就可以卖高价,最终的价格是供需决定的。怎么能够让需求把你请了把你雇了,就是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时候需要积累,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同学们有一种思想,你看我念了这么多书,我都上了这么好的学校,为什么我不能找到一个我满意的的工作?
你是想通过垒高成本想卖一个高价,如果这一条道路行不通,就从需求和成本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你受过好的学术训练,这个事儿从长久来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定会闪光的,它给你一个非常深厚的滋养,后来你的框架能力、综合能力会非常强。
张自豪
这个话题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2016年来面试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的时候,当时李稻葵老师跟所有来面试的人说:“我们招的学生,我们要培养global leader。”我在这里学习一整年,global leader这个词都在我耳中游荡。
我从苏世民书院毕业之后去贝恩工作,那个时候很多同学,包括清华、北大很多同学也都想去麦肯锡、贝恩去工作。去了之后我发现,我做的工作跟其他同事,没有什么区别的。不会因为你的简历更好,就给你做难一点的工作。
我作为求职者的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我来做这么基础的工作?但是现在我创业了,招人的时候会发现,在初级岗位上,确实人的学历可能真的只是会提升企业的用人成本。
我们在上海的时候,我们公司有180个人,可能80%都是985或者211高校毕业的。后来到了杭州,我们公司有几十个人,除了我自己和我的业务助理可能是985、211毕业的以外,大家都是零零后,其次可能是专科,或者说是没有一本的,但是我们公司的业务仍然可以做得非常好。
我就想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觉得我们进入这个专业机构工作,就是要先沉淀,先提升自己。因为这个工作是属于积累的,你要先具备技术、技能,有了技能才能获得能力,有了能力再帮组织提升,这样你的价值才会更大。
我现在是小作坊,小作坊只需要拿结果,解决问题就好了,这个时候显然985、211的同学就显得没有那么值钱了。但是如果越往上,把企业做得越来越大,需要获得更多价值,需要有策略,需要结构化地增长,只不过现在结构化增长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大家看到学历在贬值。但是其实终归市场要的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有能够承担责任的人,能够让整个组织获得更多结果的人。
大卫翁
我现在也算半个创业者,每天也会接触求职者。跟自豪老师一样,这个学历到底是清华北大的还是一个普遍院校的,并没有那么重要。
但是我会发现,如果是工作了五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求职者,他们之间会有一些很微妙的变化。就是对于这些来自好学校或者好专业或者他自己有求职意愿的人来说,他会把很多东西贯穿起来。因为机器人行业有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这里完全没有说普通院校不好的意思。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学校的人容易形成一个逻辑体系,能够有一个对外往后推的动作。
但是对于相对没有那么好的学校的学生,你问我这一个知识点,我就只给你反馈这个知识点的结论。对于一个初级员工,这样就够用了,成本更低。
如果你升级为工程师,你会考虑到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比较重要,知识体系从哪里来?要么是你从曾经比较好的学校里边学到的知识体系来,要么是你对这个世界多维度的看法,这个其实就非常关键。所以,我觉得不同层次的用工需求,会对不同样的人才有需求。
张自豪
我发现学历比较好的人在创业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都喜欢去寻找最优解,一定要找到最优解。
但是创业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集合而成的,当你想要把每一个最优解都找到的时候,市场已经不等你了,你的竞争对手也都不等你,你所有该抓取的机会都错过了,这个还是不同的用工环境导致了我们需要的人发生了不一样,我们没有时间去做framework
没有时间去做数据分析得到一个结论,可能你得先试先干。
我们也招了很多背景比较好的同事,会告诉大家第一天先去干,先大胆假设,然后大胆尝试,就是统计学里面先设一个假设,看它对没对,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史欣悦
行动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好学校出来的同学,都要破除一种好学生的习惯。
我讲一个例子,我现在跟年轻人一起做自媒体,我要搞短视频、要搞直播。我的第一个思维是我得买本书看看,先学一下,看看它的理论框架、注意的事项都怎么弄。后来我发现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书,有也是AI刚攒出来的,根本不值得一看。
反而是在网上刷到一些自己做短视频、做自媒体、做播客的年轻人讲的那个东西特别有指导意义。而我的网上的小老师们一张嘴就说我高中辍学了,或者我是一个三本的。
所谓好学校的好学生们,一定要破除“我干一个什么事儿先买本书”的好学生惯性思维。
张自豪
我过去一整年也在逼迫自己和自己的团队,别学了。尤其当大周期在下行的时候,你要抓紧新机会。
新机会里最大的问题,好学生总觉得自己会去学,能学会,但是真的没的学,为什么?当我自己发PR稿的时候,我发现我在PR稿里面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不是真正的方法论,所以你从别人那儿学到的怎么可能是真正成功的道理呢。
没有什么方法论,在新的机会里面可能先做是比较重要的,这是抵抗在这个周期里面学历贬值的一个利器。
做职业选择的时候,硬币扔起来那一刻,你会知道你想要怎么去选,只要你自己不后悔,有的时候直觉是可以帮助你自洽的。我们不一定会找到最优解,因为你在当时当下获得的信息也不一定是全面的,就算你获得的信息,它也有可能是有片面的,所以我觉得自洽的方式,自己做的选择不要后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经济学从不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它深入而透彻地观察、研究、高度概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更理性的经济决策,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做出理性、正确的选择,进而提升社会经济决策的明智程度。
这套官方授权改编的《经济学原理(漫画版)》共7册,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知识领域,通过精美的插图、生动有趣的讨论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对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行了通俗化的解释。
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教育升学、就业择业、婚恋生育、消费支出等问题,到国家的货币、收入、产业、就业等宏观经济政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无论是学生、上班族、个人经营者、职业经理人,还是企业领导、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等,不同年龄段和背景的读者都能通过这套书更轻松地掌握经济学知识,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