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点打造的全新聚合传播平台。“道中华”品牌创建以来,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面向全社会海内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被誉为民族文宣领域的标志性文化传播品牌。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世界上唯一绵延5000多年而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蕴藏着怎样的密码?中华民族的血液流淌着怎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彰显着怎样的文明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出版社从“道中华”平台发布的文章中精选了100篇结集出版并定名为《道中华文萃》《道中华访谈录》。这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期望能够启迪广大读者,更好地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依托“道中华”品牌,逐步衍生出更多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道中华文辑”系列丛书,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西互鉴,让世人熟悉中华、理解中华、爱我中华,让世界了解中国、认知中国、读懂中国。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支撑,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道中华文萃》《道中华访谈录》发布会(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成都)图片来源:光明网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明特质。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独特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的连续性突出反映在历代王朝接续正统的政治实践和历史书写。如元朝取代了宋朝却为宋修史,明朝取代了元朝却为元修史,清朝取代了明朝却为明修史,等等。历史上,不管哪个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都认同中华文化,都把自己归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成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中华民族既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历史担当,也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能动意识,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春秋时,管仲变法九合诸侯;战国时,商鞅变法为百年后秦汉大一统制度打下基础;北宋王安石变法,留下一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始终激励中国人锐意进取;清末戊戌变法,留下“不变法,毋宁死”的无私无畏精神遗产;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返本开新,因此要尊古不复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大一统”作为观念、制度和文化特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实践。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现“大一统”为己任,都为“大一统”做出了独特贡献。追求“大一统”,始终是政权合法性的最高标准;坚持“大一统”,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共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几千年来,尽管有过内部战争和冲突,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合”是主流,“交”是过程,“融”是关键。新疆喀什的莫尔寺就是个好例子,这座小小的遗址上,同时发现了印度犍陀罗式方形佛塔,中亚和新疆本土的回字形佛殿,以及汉传佛教的大佛殿建筑。中华民族始终以互鉴融通的包容态度对待内部文化多样性和各种外部文明。历史证明,中华民族越是包容,就越能接纳更多族群融入;不同族群越是融入,就越是认同中华文明,越能维护珍惜共同价值观,越会导致中华民族延绵不断。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力更生,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即便在国力最鼎盛的时候,也从没有向外征服扩张,而是靠丝绸之路怀柔远人;从没有殖民统治周边邻国,而是靠朝贡体系礼尚往来;从没有对外传教搞文化霸权,而是靠“有闻来学”赢取人心。中华民族历史上没有、今后也不会对外扩张、殖民掠夺、意识形态输出。这与一些国家信奉的丛林法则和霸权思维有着本质区别。我们不搞强求一致的极端同化,不搞以邻为壑的孤立隔离,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而是在多元性中寻求共同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道中华文萃》《道中华访谈录》民族出版社 2024
深刻理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体现“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机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打开了创新空间”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华文明才能获得现代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只有坚守中华文明的根脉,现代文明才能扎根中华大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历史上,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和合共生,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各族人民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交往更全面、交流更广泛、交融更深入。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推动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经济上更加共享共富、社会上更加互嵌交融、文化上更加自觉主动、生态上更加和谐美丽的中华民族,不断掀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源于我们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新文化作为新社会、新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命题。新时代,文化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为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要立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史”,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文明特性和独特优势。要深入研究党的历史上一系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揭示“第二个结合”锻造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新型政党形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主心骨。要通过中西历史文化传统多层面比较,如文明、政治、民族、宗教等比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上古老文明和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道中华访谈录》民族出版社
ISBN 978-7-105-17310-5/C·439
不断拓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我们要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推进理论研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依托“道中华”宣传品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等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中西比较中凸显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超大规模的疆域管理、多样族群的社会治理、多元文化和谐共融方面的实践成果,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进一步壮大民族文宣队伍,创新民族文宣传播方式,不断提升宣传教育的精确性和实效性。
强化共同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道中华文萃》民族出版社
ISBN 978-7-105-17309-9/C·440
弘扬中华文化。紧扣增进文化认同,挖掘宣传阐释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优秀艺术作品。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把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积极引导中华儿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厚植家国情怀,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文章来源: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