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绿色新型建筑方式,近年来在我市快速推进。2024年,我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 1096.5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达46.9%。
磨店家园三期位于新站高新区,总建筑面积约 107 万平方米,共 75 栋高层住宅、配套商业及幼儿园等,可提供安置房 7480 套,该项目也是全省在建体量最大的装配式安置房项目。据中铁四局磨店家园三期项目经理部工程部长王鹏介绍,该项目自2022年10月份进场清表,历经八百余天,完成8个地块竣工验收,目前项目已向监管中心提请消防竣工验收。预计在2025年元旦之前,磨店三期的业主们将会领到一串串崭新的钥匙。磨店家园三期项目装配率达到50%,得益于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该项目也得以保质保量完成施工。“这些预制构件,被运输到建筑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起来。”中铁四局磨店家园三期项目经理部工程部长王鹏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主管部门不断鼓励和支持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形式也逐渐被认可,使用场景也开始有了巨大的变化。在庐阳区安庆路第三小学荷塘路校区施工现场,一栋栋教学楼已拔地而起,这也是合肥市首个模块化建筑学校项目。安庆路第三小学荷塘路校区规划占地面积2.83万㎡,总建筑面积3.05万㎡,其中地上约2.57万㎡,地下约0.48万㎡,预计提供1620个学位;教学楼、实验楼采用C-MiC混凝土模块化建造方式,2栋单体共计209个模块,装配率分别达到81.4%、84.5%。模块化集成建筑,是在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将建筑根据功能分区划分为若干模块“单元”,再将模块进行高标准的工业化预制,形成一个个“盒子”,最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装嵌成为完整建筑的新型绿色建造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房屋建造模式的厘米级误差,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可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与传统建造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缩短工期、品质优良可控等优点,同时装配式构件可通过循环利用方式节约资源,助力建筑行业节能环保、提质增效。近五年来,累计已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6000万平方米以上。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刘斐告诉记者,合肥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已由2018年的不足8%,提高到2023年的41%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在建装配式民用建筑面积达 3064 万平方米。眼下,我市装配式建筑具备了健康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下一步,合肥将以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为目标,围绕健全产业链条、推动企业转型、提升科技水平等多方面,打造形成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