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英雄李振声:“我相信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

教育   2024-10-09 20:11   河南  

“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并称为“南袁北李”

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

93岁的李振声院士

把自己的一生交付于小麦研究

至今仍在

为农业科技发展献计献策

助力我国粮食大幅增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

李振声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称号



坚持23年攻克了“小麦癌症”

“小偃6号”惊艳诞生


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农村
1948年,李振声考取
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
研究小麦育种与栽培
他将学校里种植的几个优良品种
引回在自家地里
惹得种地的“老把式”
都来向他这个小青年请教、跟他换种
这让李振声切身感受到
科学技术对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作用
在心中种下
用小麦育种改变饥饿的梦想

1951年,李振声毕业后
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
从事牧草栽培工作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
这个看似与小麦育种无关的工作
会让他开辟出一个小麦遗传育种的新领域


青年李振声在开展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粮食年产量2000多亿斤
受北方冬小麦产区条锈病肆虐影响
一年就损失100多亿斤
相当于4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1956年
为响应政府发出的
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
李振声前往陕西关中地区杨凌镇的
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李振声回忆当时
“在火车开动的时候
虽有留恋之情
但你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解决小麦条锈病这一
关中小麦生产的疑难杂症
育成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
李振声大胆设想:
能不能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
培育出一个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这个设想得到了植物学家闻洪汉
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的支持
当时三道难关挡在李振声面前:
第一,杂交不亲和,很难实现杂交
第二,杂种不育,后代像骡子一样
没有生育能力
第三,后代“疯狂分离”
抗病性状在后代中很难保持

李振声下定决心要把事情干到底
但这一干就是23年
在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
直到1979年
李振声才将偃麦草的抗病
和抗逆基因成功转移到小麦上
育成了小麦新品种
——“小偃6号”
它能同时抗8个条锈病生理小种
且产量高、品质好
做出来的馒头白、面条筋道
这些品质让它成为
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
其衍生品种80多个


1985年
“小偃6号”在我国10个省市推广
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
作为陕西省小麦骨干品种长达16年之久
是当地种植时间最长的自育小麦品种
这项在小麦育种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小偃6号”的出现
让我国小麦的增产速度
甚至一度超越了水稻
截至2003年
“小偃”系列在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
增产小麦150亿斤


今天
在黄淮流域
仍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
“要吃面,种小偃”
充分表达了农民对它的赞誉和喜爱

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

“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20世纪80年代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出现三年徘徊不前
而人口增加了约5000万
“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只有到田里去,到群众中去”
为寻求小麦育种和种植上的突破
李振声与农业科学家们日夜研究
在各地的小麦种植基地考察
最终找到改良中低产田这个突破口

李振声提出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1987年,李振声组织400多名科技人员
深入农村,打响了农业科技的
“黄淮海战役”
6年时间
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


1987年,西北植物所遗传室部分研究人员(左一为李振声)

李振声的脚步没有停下
1995年
为打破我国粮食生产4年徘徊的局面
李振声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报告
《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
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
2003年
他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
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2006年
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
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

2005年在博鳌论坛上
李振声用自己的研究成果
对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
10年前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
逐一批驳
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
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2011年
围绕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产的实际
李振声把目光投向
环渤海三省一市中低产田上
牵头提出建设“渤海粮仓”
向盐碱地“要粮”
以长穗偃麦草为亲本培育出
耐盐小偃麦新品种“小偃60”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期间
示范推广8016.7万亩,增粮209.5亿斤

“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
爱惜粮食、要种好粮食的“老李”
十分好学
他40岁学英语、50岁学电脑
80多岁学用微信,样样不落
90岁后,他不能亲自到田间地头去
就用微信联络
了解“滨海草带”工作的落地情况

2014年,李振声(左二)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昌平试验基地调研,与年轻科研人员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从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88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
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2005年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2006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到2014年获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荣誉
……
李振声始终保持着农民情怀
他曾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元奖金
全部捐给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用于科学研究和学生资助


在生物学领域
农业科学是中国科学家
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学科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
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荣获国内重大科学奖项的李振声
却始终朴素、谦和:
“我所做的工作
仅仅是在小麦育种这个领域
起到了一个引导、带头的作用”
放眼祖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未来
李振声把眼光投在青年身上
着力培养青年一代
他说
“老一代育种家要做好传帮带
中青年育种工作者要接过接力棒
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

 

往 期 文 章


冬至饺子 | 把温暖当作“馅”,包进焦大里

秋色焦大 | 回首诗词惊艳处,焦大,尽是风光尽是情

投票|寻找最美连队,遇见最美青春

焦作大学团委新媒体中心

|做有温度的新媒体平台| 
       来源 | 共青团中央
编辑 | 邢豫婉
           责编 | 吴佳美           
 主编 | 陈冠仲 
焦作大学团委监制

焦作大学团委新媒体中心出品 





焦作大学团委
传播青春能量,服务青年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