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海南、贵州、三峡等旅游咨询电话:13850839529(微信同号)
宫边,是建忠村一个村民小组驻地名。红粬窑,在宫边山头上,依山而建,有古法制作红粬古粬窑共558个,其中百年以上350多个,300年以上120多个。建忠村宫边红粬窖群,是“目前发现的国内规模最大的活化红粬古窑群,是中国人利用微生物发酵历史的有力物证,正在使用、生产的古窑群是世界罕见的活化文物”,被誉为“中外罕见的酿酒界活化石”,2020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制粬
大田县建设镇,家家户户酿制“宫边”红酒,其酿制主要材料是红粬和糯米。红粬以大米为原料,经接种粬母培养而成,含有红粬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具有糖化与发酵双重作用。宫边红粬窖群遗址,始建于明末,延续生产至今。数百个窑口分布于笔架山,沿垄沟边沿岩壁开凿,洞内为纵向长方形空间,洞口以毛石、条块石、砖木垒砌,内壁保留原岩壁,地面以黄土、谷壳叠加、平整、拍实、烘烤而成。附属文物有窖前水洗、晾干、存放、柴草空间,窖间存有岭道、古井、古墓、土地庙等遗迹。红粬形成,晋人江统《酒诰》曰:“……有饭不尽,委以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焉。”建忠村素有“红粬制作技艺之乡”美称,是中国乌衣、黄衣、红衣红粬的发源地和主产地之一。红粬加工是建忠村吴氏家族祖传独特手艺,700多年来一直传承至今。2019年“古法制粬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南宋时期,吴氏先祖从浙江临安(现浙江杭州)皇宫内习得红粬、红粬酒制作技艺。后因朝廷政变,先祖一路逃到建忠村开基立业,在笔架山脚下挖粬窑制作红粬,酿造红粬酒。为纪念制粬、制酒技艺来之不易,又因是皇宫技艺,便把开基立业之地命名为“宫边”,并立下红粬制作技艺“传宗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祖训。大米筛选、浸泡、蒸煮、冷却、搅拌“粬饭”、装筐、入窑……从“米”到“粬”,要经过1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含糊不得,都是体力活。入窑发酵是保证红粬质量好坏关键,发酵时间一般长达7个昼夜。发酵无标准可依,不同季节操作有异,最终取决于粬农们对发酵辨认水平和平时经验积累。耳听、鼻闻、手感甚至心悟……发酵时长不一,不同操作习惯,红粬质量截然不同。
晒粬
从红粬到红酒,此乃神奇转化。选米、浸米、淘洗、蒸饭、摊凉、拌粬、装缸、注水、煎酒……酿造红酒工序“一个不能少”。红酒味道或成为衡量酿制技艺高低标识。水的选择是酿造红酒的关键,水质过“硬”不利于发酵,“硬”度太低,又使酒味不甘冽而带涩味。红粬发酵的一种菌种叫红粬霉,它是一种耐高温、糖化能力强,又有酒精发酵力的霉菌。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红粬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在闽中地区,红酒是居家不可或缺之物。产妇坐月子,每天都要红酒炖土鸡,称为“鸡酒”,利于产妇活血化瘀、补气养血。《史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此为以粮酿酒之发端。自夏以后,经商周,历秦汉,迄唐宋,皆以果粮蒸煮,加粬发酵,压榨而后酒出。在大田建设一带,饮酒活动是人们学礼、施礼过程,注重饮酒情趣,讲究“酒礼”,体现天、地、人合一。因此,红粬酒在当地习俗中占有特殊地位,并根据不同场合而被冠以各种称谓,如“娶亲酒”“出嫁酒”“三旦酒”“上梁酒”“谢劳酒”等,以表达庆贺和祈盼愿景。红粬酿酒
“谁解粬中红,赠君好运来”。在当地婚庆繁衍、生日寿诞、丧葬祭祀、社交礼敬等活动中,红粬酒是不可或缺点缀品,以酒表意、以酒抒情,演绎着独特粬酒文化。如出嫁前一天,婆家送的众多聘礼中必须有“酒担”,取其和合喜庆之意,并由长者挑着走在送聘队伍最前头。家里男孩出生,要向产妇娘家报喜送“酒礼”,孩子满月时要请“满月酒”,娘家也要回赠“酒礼”。在回赠“酒礼”中,还放进煮熟的田螺、枫香果、虾米、蚌干、粉丝、鸡蛋、白石子等“七宝”,请其他亲友们一起品尝和饮用,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云:“浊酒一杯家万里”。乡愁,就像生活中的一杯红粬酒,甜中总带些淡淡苦涩,苦涩中又蕴藏着丝丝回味。一杯“宫边红”,也是在外打拼的大田人记忆深处的家乡“年味”,勾兑着甜蜜,酝酿着幸福,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它能勾起乡思乡愁,可谓浓也乡愁,淡也乡愁。(郑宗栖/文 林建伟 范可杰 苏晋锻/摄)来源:三明市社科联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找人才 找工作 找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