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明月山,风景无限好。11月21日,在开江县万亩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甘棠镇冠子山村数百村民一边哼唱着幸福曲,一边忙碌着栽种他们的“金苗子”。村民唐小燕说:“现在山里的道路安逸得很,务工收入也稳定,日子越来越好了。”
村民们口中的“金苗子”,正是林下种植的淫羊藿,这是开江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的中药材种植项目。村民不仅享受流转林权分红,还能通过务工等实现增收。
为盘活零散林权资源,拓展多元业态,做好“两山”转化文章,开江县按照“整体规划、全域推进,科技赋能、提升资源”原则,以开发新质林业“芯片”为主导,大力发展“森林+”产业,实现了“水足、林茂、粮丰、民富”的新愿景。
在全域规划上,开江确立以“钱库”“粮库”为主,“水库”“碳库”为辅的建设方向,明确“一园三区”总体发展格局,高标准推进前厢林粮集约发展区、环宝石湖生态康养发展区和后厢森林资源培育利用示范区建设,擘画了新时代森林“四库”建设崭新蓝图。
今年上半年,开江仅用29天就完成了21.91万亩林权流转,陆续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5个省级林粮示范基地正加快推进。
开江县林业局局长胡凌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普通柏木林长势慢问题,开江就引种驯化中山柏,在普安镇红花山建立了大径级木材基地。但传统扦插技术育苗中山柏,成活率仅为5%左右,难以满足大规模种植需求。
第一代中山柏驯育专家王树清为此坚守了30余年,将成活率提升至30%,如今患有脑疾的他只要提及红花山就兴奋不已。其弟子陆绵华接续该项研究直至生命终结,找到了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为后期推广繁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开江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成红花山森林“芯片”科研示范基地,高标准打造全省第一个县级林业科研组培实验室,由徐雪娇成立牵头课题组开创了中山柏离体快繁新途径,有力增强良种繁育、示范种植、病虫害防治能力。
从上世纪70年代建成新中国第一代油橄榄种质资源库、全省第一个县级林业科研所,历经三代林业人的接续奋斗,开江成功选育油橄榄“达州2号”和银杏“开林1号”等省级良种4个,参与制定国家、地方技术规范5项,油橄榄循环利用、矮化叶用银杏密植等栽培加工技术全国领先。
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条延伸,成功创建达州唯一的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发展银杏干叶加工和黄酮提取等产业,开发橄榄油、橄榄酒和系列化妆品,培育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达州油橄榄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擦亮油橄榄、银杏两张“特色招牌”。
冠子山村民在基地介绍他们的中药材
为提升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效益,开江抓住国家储备林、川东平行岭谷国土绿化等项目建设契机,加快实施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改变不合理商品林培育管理模式和经营技术,替换部分马尾松、湿地松等低效树种,新植中山柏、桢楠、鹅掌楸等珍贵树种3万余亩,持续增强森林“含金量”。
打造高质量林业“芯片”,构筑高效益森林“金山”,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和大生态观,突出问题导向,统筹发展,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加快建成全国丘陵山区森林“四库”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县。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