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争做创新赋能发展的西部示范

文摘   2024-12-21 18:18   陕西  

  ◇2023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陕西持续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攀高”。

  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为代表,大量由高校、开发区和企业深度参与、联合运营的新型研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要的问题,陕西制作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对接图谱,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

  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两年提升7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

  2024年截至11月中旬,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177.68亿元,其中就地转化的合同成交额1191.21亿元,占比37.49%,较2023年同期提高5.13个百分点。

  “三项改革”参改单位达到201家,已有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6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良好的生态孕育出磅礴的动力,产业创新的“小气候”演变为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带动陕西以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1.6万亿元,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工业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确定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的号角,又一次在关键节点吹响。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3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陕西既是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和战略腹地,又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

  陕西迅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接续推出《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继续全力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台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的系列支持政策……以一系列举措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三秦大地,“新”潮涌动。

  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调试实验设备(2024年3月11日摄) 张博文摄/本刊

  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1阿秒,是10的负18次方秒,也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单位。在阿秒时间尺度下,科研工作者才能探测到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继而有能力突破限制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底层科学难题。

  2024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正式启动建设,建设周期5年。项目建成后,将推动光子产业跨越升级和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突破,满足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特种材料等创新发展需求。

  科技创新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陕西持续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攀高”。

  加速提升基础研究潜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陕西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完善基础研究创新体系,以多举措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

  “大科学装置是前沿科学探索及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础支撑。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成后,综合性能可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付玉喜告诉记者,这一设施的工艺部分正加紧研制、优化,在西安光机所提前安装调试,并开展部分实验,争取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

  不只是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多个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均已签署协议,即将入驻位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科学园,将有力推动陕西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跨越升级。

  加快布局科创平台建设。作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融汇点,科技创新平台既决定了一项技术能否成功放大,也是未来实现产业化的序曲,是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关键中间环节。

  陕西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库并入库项目4113项,统筹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靶向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42项,攻克重点产业链上技术难题700项,其中突破技术瓶颈61项、取得国际/国内领先80项、实现国产替代20项、填补国内空白37项。

  同时,根据产业领域发展特点和实际,陕西加快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为代表,大量由高校、开发区和企业深度参与、联合运营的新型研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在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富乐斯”)宽敞明亮的洁净车间中,身着无尘衣的技术人员正在仪器前查看着参数,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上芯片的清洗、减薄、抛光、划片等制造全流程依序完成。

  依托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共性技术平台,赛富乐斯节约了购置大型设备的前期成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4英寸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规模生产及销售,良率达到95%以上,成为全球首家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需求,创新体制机制,汇聚跨界研发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源头技术供给。

  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要的问题,陕西制作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对接图谱,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

  在供给侧,全面梳理了各类创新主体拥有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建立855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技术供给清单,加快成果转化产业化;

  在需求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凝练技术攻关方向,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靶向部署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加快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改革成效不断凸显,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两年提升7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

 在陕西蒲城国家民机试飞基地的机库内,机务人员对AG600飞机进行检查(2024年7月17日摄) 邵瑞摄/本刊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整体效能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用制度创新解开科技创新的束缚后,陕西步履不停,构建起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气候”,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

  放大重大创新平台溢出效应。三年多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重塑“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成为总揽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

  近半年来,一辆搭载常温常压固态氢动力系统的自助体验车不时出现在西安西咸新区的一座园区内。“这辆车的动力来自固态氢能源电池,可以通过更换便携的储氢材料实现不间断续航。”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副总监张辉告诉记者。

  公司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成永红说,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原创科技成果转化,公司自主研发出技术领先全球的系列常温常压复杂金属基复合固态储氢材料,具备高安全性、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未来在国际市场也拥有竞争力。

  这家企业的发展之路,是陕西不少高校科研团队在秦创原平台不断攀高创新的缩影。在秦创原,不仅教授专家们的“金点子”实现了转化落地,越来越多的现有技术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赋能下,从实验室走向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冉淑青告诉记者,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用下,陕西发挥企业创新动力强、企业家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脉络较准等的优势,更好牵引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科研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更好地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如何破解高校院所科研产出多为论文和专利、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不高的问题,陕西用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建设验证平台为抓手。

  2024年11月,陕西省首个汽车概念验证中心获得科技部门认定。该中心是解决汽车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概念验证平台。

  概念验证是将原始创新的想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样品。中试验证平台是判定样品是否可以成为“用得着”的产品。两者都是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陕西对于新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大平台的开放共享、人才培育和资金投入,实施“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措施,打通从实验室,到概念验证,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目前,陕西在光子航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了28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截至11月中旬,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177.68亿元,其中就地转化的合同成交额1191.21亿元,占比37.49%,较2023年同期提高5.13个百分点。

  “松绑”科技成果转化。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陕西自2022年3月正式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及其相关政策。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冀峰告诉记者,通过修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陕西将“三项改革”经验做法上升至法律制度层面,同时建立科技、教育、卫健、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跟进服务,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把“三项改革”引向扩展与深入。

  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将早期的科技成果委托给技术托管平台转化应用,享受平台提供的转化孵化服务。

  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新组建72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30.66亿元,贡献地方税收4.25亿元。

  “随着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它们脱胎于高校、科研院所,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也更有底气、更显担当。”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参改单位达到201家,已有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6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三项改革’是陕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效。”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说,通过一系列支持与“松绑”相结合的激励手段,陕西促成果转化,育创新主体,强产业体系,推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见效成势。未来还将继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工作人员在位于陕西西安的隆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工厂内调试设备(资料照片) 张博文摄/本刊

  加速产业体系优化焕新

  良好的生态孕育出磅礴的动力,产业创新的“小气候”演变为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带动陕西以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主导产业“智”造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在陕西经济版图中,传统制造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稳定器”作用,而且是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先锋”。陕西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能源领域,陕西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释放优质产能,加快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传统能源挣来的“本钱”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手段,投入新能源和非能产业培育发展上。

  记者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实验室内看到,自动机械臂、数字仿真系统、智能感应装置等搭载前沿科技的装置与深埋于地下的古老能源蕴藏碰撞,催化剂、燃料电池、储能技术等一批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开花结果。

  在智能制造领域,陕西充分把握数实融合发展趋势,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主导产业加速“焕新”。以陕汽、法士特、中国西电、陕鼓动力等为代表的企业,加快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带动陕西智能制造“多点开花”,产业数字化转型初显成效。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1.6万亿元,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工业产品保持较快增长。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产业在三秦大地茁壮成长,制造强省的基础更加牢固。

  新兴产业牵手“硬科技”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作为陕西省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光子产业正向着千亿级目标迈进。

  2024年上半年,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六个1”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光子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等七大工程,推进光电子先导院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壮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

  以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为代表的一大批重要设施、平台,正是陕西光子产业在未来实现大跨步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光子产业为引领的‘硬科技’正成为陕西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生力军。”米磊说。

  从依托西安光机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光子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到建设光电子共性技术平台“筑巢引凤”,再到推动“追光计划”,陕西光子产业不断补链、强链,已实现聚链成群效应。

  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

  未来产业因地制宜超前布局。依托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陕西前瞻性布局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7月,西安发布《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确定了包括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量子、先进核能、低空利用、商业航天、类脑科学等24个细分领域作为发力方向,提出到2026年,建成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算力、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软硬件等5个产业集群。

  作为西安“双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和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西安高新区在2024年发布《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前瞻布局“六大领域”,实施“六大任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设未来产业承载空间,打造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打造未来产业人才高地,努力创建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同时,陕西强化对未来产业的金融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科技金融生态,扶持未来产业“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从古而来,向新而进。西部大省陕西,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从工厂到车间、从地面到天空、从高校到企业……求新的渴望、创新的探索、追新的步伐,悉数刻映在这块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土地上。

  陕西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牵引,全力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采写记者:沈虹冰 贺占军 郑昕 林胜概)

来源:《瞭望》


清涧宣传
清涧新闻发布、公益活动服务、清涧公众事件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