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 推荐元宵节的朗诵稿件,团团圆圆过元宵

教育   2025-02-10 21:00   北京  
 
 
 
 

the Lantern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The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来源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古诗词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观灯乐行》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等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现代诗歌

元宵节,思念的身影

作者 | 静水流深


高悬的明眸

点燃万盏团聚的心灯

许多童年的灯迷

永远萦绕在思乡的心境

一碗热腾腾的元宵

一盏亮闪闪的花灯

温暖了甜美的思念

照亮团圆的路径


元宵节

披着春风款款而行

无数次梦见母亲牵手

看烟花绽放着温情

月圆了,灯亮了

五彩缤纷的烟花

辉映着

父亲溢满笑容的眼睛


闹元宵的热烈

凝聚着全家人

围坐一起的团圆情

窗外,锣鼓喧天

踩高跷,划旱船

扭起大秧歌

舞动大龙灯

焰火灯展

灯谜灯联

摇一叶春的小舟

在春天启程


元霄节

温暖的情感,

盛满元宵缠绵的心情

万家的灯火

延续春节的情景

人潮涌动

回家

此时飘洒起

依依不舍的春雪

宛如,惜别冬的恋情


无数次月圆月明

只想起家乡的元宵

无数次点燃红灯

只记得家乡灯烛里

思念的身影

把每一年的元宵节

沾满团聚的痴情

一次次滚烫的回眸

裹紧,家乡的元宵节

天长地久的亲情

《元宵节》水怀中

作者 | 水墨


春节的热情尚未散去
元宵的灯火次第亮起
把汤圆煮到沸腾
沸腾的岂止是汤圆
是春色,是情怀,是红火的日子

花灯
把整个夜色照亮
照亮的何止是夜色
是爱情,是灵魂,是奋进的前程

祝福挂在嘴边,笑意写在脸上
青草一路小跑,陌上芳菲绽放
看那一朵朵桃花
把春天妆扮成新娘

浓情的乡风里
谁在欢歌笑语
叫偷听的月亮跌进锅里
溅起唇边甜甜的相思

春风今又归来

古老的歌谣

把月光

悄悄地 推到想你的窗前

新年的美酒还没喝够

凝眸

烟火优美地滑落

去追赶鸟语花香的白昼


现代散文


遥远的元宵灯火

作者 | 张西武


“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元宵夜,满城繁华,霓虹闪烁,彩灯摇曳,大街上人潮如织,赏花灯、观画展、猜灯谜、看舞狮……热闹非凡。


圆月当空,红灯高挂,仿佛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璀璨。我不由得想起童年的元宵节,那时没有现在这流光溢彩、灿烂繁华的灯火,却有让人一生难忘的回忆。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僻远的小山村,元宵节是春节里最让人期盼的节日,吃元宵、点红灯、放烟花,好玩的事情多得很。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元宵节傍晚要送灯,母亲从菜窖拿出几个粗细均匀的萝卜,切成五六厘米长,中间掏出一个窝,用火柴或小木棒缠上棉花做灯芯,把它插在碗内,浇上两勺豆油,一个萝卜灯便做成了,很快十几个萝卜灯便摆满案板。临近傍晚,父亲拿着萝卜灯去祖坟送灯,说是去给祖辈们报平安,祈求祖上神灵保佑家人健康平安。父亲走后,母亲则带着孩子们在家里家外送灯。十几个萝卜灯一起点燃,母亲端起一盏灯喊来孩子们,在眼前和全身照一照,并念叨着:“照照眼儿不害眼,照照孩儿不害病。”孩子们不管信不信,灵不灵,只管嘻嘻哈哈地围着母亲转一圈。我拿了一盏灯送到离家稍远的井台,天渐渐要黑了,胆小的我是男子汉只能硬着头皮去,找个背风处踩个雪窝放上点着的萝卜灯,我心惊胆战地撒腿往家跑。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继续去道口、猪圈、牛棚、鸡舍送灯,母亲则给粮仓粮囤和灶台送灯,每送一处母亲还念念有词:“照照粮囤粮满仓!照照畜圈多牛羊!照照庭院家兴旺……”母亲说,每个地方都有神灵驻守,送灯是祈求神灵保佑。


夜色已黑,家家院中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点亮了平时静默的山村。小伙伴们提着纸扎的花灯挨家串门玩耍,那花花绿绿的纸灯笼里跳动的火苗,就像孩子们隐藏不住的欢笑。赶上谁家放烟花,邻居们都会凑在一起围观,大人孩子们欢呼雀跃,小山村在绚烂的烟花中充满了欢笑。此时,山下矿区的烟花开始此起彼伏,伙伴们提着灯笼跑到后山顶,绚烂多姿的烟花让夜空变得璀璨夺目,忍不住大声呼喊。


烟花渐少,我们的小手小脸冻僵了,便提着纸灯笼往家里跑,这时屋子里串门的乡亲们正聚在热炕头上聊天看电视,老人们不时说起曾经在关里大村庄里舞龙狮、扭秧歌、踩高跷、闹元宵的盛景,他们侃侃而谈,眉飞色舞,激情飞扬,让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们心驰神往。夜渐渐深了,人们散去,沐浴着皎洁的月光,看着夜空中高高的红灯笼,想着那些美好的愿望,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难忘的夜晚,过了今夜,一切将归于平常,孩子们要开学了,大人们开始迎接春光,准备新一年的春耕。


童年的元宵灯火,充满了无限向往,而现在,每逢元宵节,买上一堆五花八门的工艺电子灯和红灯笼,走过场一样放在楼门口和屋里的角落,再也没有提着纸灯笼串门和做萝卜灯送灯的乐趣了。如今已经看惯了扭秧歌、踩高跷,看厌了满街的花灯和气派繁华的大红灯笼,孩子们甚至搞不清元宵节送灯、赏灯的意义,再绚丽的灯火也只道是寻常。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时过境迁,旧俗渐远,父母故去,伙伴们各奔东西,童年的元宵灯火已变成遥远的回忆,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快乐却来得那么简单,一盏红灯仿佛就是一生最温暖的回忆。



儿时的元宵节—挥之不去的记忆

文/穰永保


儿时的元宵节—挥之不去的记忆


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在乡下过元宵节了,城里的元宵节平淡,寡味,不是遇到星期天连假都没有,似乎没有元宵节的存在。


今天是元宵节,我竟然发现心底一隅,完整地保留着儿时乡下闹元宵的画面,挥之不去,异常浓烈。乡下有“月半大于年”的说法,残存在我记忆中的元宵节是那样的热闹,那样的使人向往、那样的让使人流连。

儿时的乡下,每年的元宵节会演一曲戏,那时候的大队进入腊月就开始组建一支小型剧组,十来个人,叫“文艺宣传队”,谈不上水平有多高,有的“宣传队员”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会,舞蹈也缺乏基本功夫,爱好文艺、有文艺热情就行。就这么一个群体,排练个十天半月,在露天搭上一个土台,也能吸引众多的乡亲,演出当天,太阳还没下山,就有人早早地放个凳子在台下,抢占一个理想的位置。不管怎样演的人认真、投入,看的人高兴、开心也就够了。演出完了还要议论一阵子,哪个节目好,哪个演员好,像现在评价一台春节晚会似的。六七十年代,元宵节的文艺演出成了村民的一大期盼,一大看点。


元宵节的又一个项目是精彩的踩高跷、划旱船表演。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他们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划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我们称其为“呼扇婆子”,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划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这些个朴实的表演逗得围观的群众前仰后合、合不拢嘴,引来阵阵掌声、笑声。


据说老家的湾子间好多年没有踩高跷、划旱船了,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看晚会、打麻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呢还是……不管怎样过去元宵节的那种喧闹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



诗词闹元宵

作者 | 吴婷


鞭炮送新春,灯火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历朝历代关于元宵的诗词,不胜枚举。而描写元宵之夜,游玩观灯的篇章更是比比皆是。


风流才子唐寅的《元宵》中“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将元宵观灯的习俗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首《上元夜》写出了元宵节人们通宵达旦,流连在街道长廊之间,观看花灯的情形。这里说的上元节其实就是元宵节。上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与唐人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描绘了京城元宵夜处处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景象。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街小巷游人如织。


众多诗词里,我非常喜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正因这阕词让我知道了元宵节也是情人节。在古时,元宵夜游玩观灯是青年男女交谊相会的好时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字字读来,别有一份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一阵青涩的柔情暖意扑面而来。少年时候情窦初开,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句词不断地被我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与青春的记忆一起存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令人愁肠百结,思念苦闷。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今年此时与去年那刻终究不一样。丘逢甲的“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也十分惆怅难耐。不论什么节日,都有怀乡思人的篇章在喜庆祥和的氛围里挥一笔清冷的色调。


元宵节一定要吃的食品,在北方是元宵,于南方则是汤圆。“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里说的是元宵。而牧溪的“白糯三捶粉已粘,赤豆如沙和蜜甜;眼见陶缸米已罄,孤灯一去夜不还。”讲的是江南人喜爱吃的汤圆。


元宵夜团圆时,不妨采一句诗,撷半阙词,在墨香古韵中,将这趣味盎然的佳节尽兴地欢闹一番!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



花样少年语言艺术
花样少年是传大凤凰公司旗下青少年教育知名品牌,面向3~18岁的青少年提供语言素质教育服务,在吸收中外著名教育家“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构教育目标,在引导青少年大胆自信说话的基础上,更着重情感、思辨、探索等全人格塑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