湴塘晓钟
——德安八景传说之二
◆ 方明
在德安县城西半里地处,有座寺庙叫湴塘寺。后来改建时在墙上涂了红色,又俗称红庙。金带河畔,绿水一湾,湴塘钟声,宏灌全城。每到清晨钟声敲响,百姓闻声而起劳作。湴塘晓钟就由此而来。明正统八年,周振创修《德安县志》时选为八景之一。
湴塘寺,唐代天祐元年(904年),由僧人普硕始建,初名湴溪院。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普勋院,元代被毁。明代洪武年间,僧人性澄重建,并有山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僧人德浩修茸一新。咸丰四年(1854年)又毁。由僧人誓愿修复。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北伐战争被炸毁,后又复建。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又毁于日寇。1927年10月31日深夜,中共德安县委在寺内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明朝周振有诗云:“水秀山青绝有情,梵王楼阁耸峥嵘。云深禅刹三乘寂,风定鲸音半夜鸣。下界分光天欲曙,上方散影月犹明。世间多少尘劳客,清晓应闻百八声。”清朝邑人王宇诗曰:“入境悠然静有庐,山排花障水呈蒲。霜烟既到枫应醉,篱粟将成鸟欲呼。两水碧堪同旦暮,数峰高出并萧疏。一庵喜迈清溪曲,枝月携僧宛在湖。”
传说湴塘寺从唐代始建以来,庙内建筑功能非常齐全,寺内有宝塔、钟楼、念佛堂、藏经阁,侧内有厢院等等,人气兴旺,香火鼎盛。说来也巧,德安人才也相继辈出,到宋代便达到高峰了,相继有北宋宰相夏竦,北宋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王韶,明代工部主事郭一轮等名人大官。
有一年,一个外地县令来德安做官。到任很久却没有一人来向他献媚朝拜,一个县衙附身对他说:“这里百姓一向高傲成性,非但不来馈献,抑或不甚安分。”一天,这位县太爷便装来到城西湴塘寺庙。嗬,寺庙前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一看这情景,他便知道几分,再往佛堂上一看,却见堂台上放着一双锃亮的皮鞋。县太爷感到好生奇怪,德安百姓为何如此神秘,天天叩拜这双皮鞋?
原来,这是德安一个做大官的人穿过留下做纪念的皮鞋,人们为了敬仰他,祈求德安百姓日益兴旺,就天天来烧香敬佛,对于县官的到来他们却不屑一顾。
县太爷明白此情后,非常恼怒和自愧,我一个堂堂县官,还不如他人的一双鞋,真是目中无我本官也。回来后,他与几个亲党密商,决定要治治这些愚昧百姓,压压德安的风水。
过了几天,县官便从外地请来一个高深的风水先生,经过几十天的了解观察,风水先生惊奇地发现并告诉县官:“难怪德安如此兴旺,人才辈出。原来德安县城是条船地,船头在东南,船尾在西北。木环垄是条卧龙槽,是要出皇帝的。现在龙船相应,很快就要游过金带河到江河湖海了。”
县官急问:“那该如何是好?”风水先生神秘地告诉他:“要压住德安的风水,必须打掉沙帽岭,拆掉维南桥、塞死金带河,搬走文华塔。要掌握船头、船尾和卧龙出没的地方。这样才能使龙船脱离,船身摇摆不定。德安风水就会压下去,你县官之位才能坐得稳。”县太爷一听,不禁打了一个寒噤,回来即令匠工依计而行。说来也巧,德安县自清嘉庆戍午年以后,真的没出过什么人才。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投入和精心培养下,德安人才又相继辈出,并茁壮成长。
✦✦✦
诵 / 胡梦涵
德安县文旅局干部,毕业于南京传媒学院英汉双语播音专业,曾获九江市首届广播电视新媒体播音员主持大赛二等奖。
出品 | 德安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 汤 越
一审 | 钟志敏
二审 | 徐浩儒
终审 | 陈福东
监制 | 王生林
投稿邮箱 | daxcb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