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青山绿水舞其间——环境舞蹈的身体诠释与自然诉说

文化   2024-11-07 11:51   江西  





起舞幸福小镇,对话山水之间。近日,由中国舞协指导,江西省文联、吉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飞瀑社火十月天·舞动武功”——2024年环境舞蹈展演周在吉安市安福县举办。活动创新形式内容,充分挖掘武功山自然环境的不同景致,多个场景组成“3+1+N”模式,全方位展示和美乡村的靓丽景致和山水田园的生态价值。

飞瀑社火十月天·舞动武功——2024年环境舞蹈展演周现场

  
飞瀑社火十月天,和美共舞武功山。金秋色彩尽染的大地上迎来环境舞蹈展演,山中的水气、雾气、人气,共同凝结出一场盛大的“十月社火”。“社火”是源远流长的乡村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间节庆游艺活动的总称,带着祈祭的民俗特征,表达人们对自然之力的崇敬。如今,“社火”已经成为很多地方节庆的一道风景,既保留其祈福等功能,又凸显出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风情,人们在变动不居的游艺表演中释放欢乐的气氛,期盼美好的际遇,迎接崭新的生活。此次环境舞蹈展演在自然间起舞,在流动中畅游,把环境舞蹈转译成欢乐游艺,展现出环境生态、乡居文明、人文和谐的美好图景,形成了一种人、自然与舞蹈和美共荣的舞蹈“社火”。村民、游客、演员一起沿着幸福小镇的广场、房前屋后的空地、民居旁的田地、溪流上的小桥,在游与留中感受社火一般的热闹与人气。环境舞蹈正是以突破舞台局限的表达,拥抱环境入舞蹈。山坡代草原, 《敕勒歌》带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想象。《塑骨》把制伞过程中伞骨的排列与塑型意象化,与山坡上翠意生生的竹林形成了前世今生的对话。在乡村,房前屋后的空地是人们留出来度过闲暇时间的“闲话场”,这里也是孕育社火的摇篮,人们在这里闲话家常,家长里短,嬉笑怒骂。《秀色》《明月几时有》让扇舞入诗画,或纯美或俊朗,饱含着新生一代的骄傲。《蜜》将丑哥的戏谑调笑贯彻到底,俗中见雅。在大一点的空地上,取自赣南采茶元素的《茶山姑娘》叙事贴近生活,姑娘们鱼贯而出,三三两两,交头接耳的打趣,你推我搡的家常,生活情味甚浓。《看场佬儿》的取材关注小人物,蓑衣、拂尘、花白胡与佝偻着的后背,颇有“烟蓑雨笠卷单行”的潇洒自在。
 

群舞《塑骨》 

武功山金顶的“云中芭蕾”演绎金秋之色、梦之随想、风之絮语。野牛瀑大峡谷的“峡谷舞会”,“半山舞人”这个独具个性的团体在山野中观秋景、在巨石上塑山骨、在溪流中与溪言。最有趣的当属山野露营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舞友围篝火相聚而舞,展现“社火”的舞蹈篇章。这场环境舞蹈的新尝试实现了传统社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展示了江西自然山水的醉人之美,又通过舞蹈与环境的互文式表达讲述乡村风光人情。

群舞《土》

舞蹈推进生态文明,心意畅叙绿色生活。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唯其如此,自然生态美景才能永驻人间。实现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乡韵乡愁至关重要。以丰富的文艺形式展现乡风美、村风靓、民风淳的新面貌,是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的重要推力。肢体的舞动与塑造传递着舞蹈艺术内涵和真善美的价值与力量。《美丽姑娘》《赞哈》皆临水塘而舞,一颦一笑都似展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水的隐喻在这里成了绿色人文之景的最好注解。舞蹈《土》的主题取自农耕传统,演员们真实地踏着土地,推犁开垄,捡草成垛,挥汗如雨。细雨沥沥,幼苗茁茁,硕果累累。编导以演员们肆意踏着泥土快乐的奔跑,渐次扬起湿润的泥土作喻,将歌声、喊声、欢呼声与飞虹一般的泥土交织,最终将立意定格到播撒在土地上幻化成的金色种子,来歌颂劳作的辛苦与伟大。双人舞《梦伴》选自舞剧《大湖之灵》,清晨的阳光散射万亩鄱湖,照射出五光十色的自然之景,鹭鸟舞段通过拟人化的舞姿造型将鹭鸟刻画得惟妙惟肖。“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山排闼送青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些历史时空中的景象与水草丰茂、万鸟竞飞的鄱阳湖隔空对话……乡俗小镇、高山云海、山间飞瀑与舞蹈艺术巧妙融合,彰显出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和对绿色生态文明的舞蹈吟咏。
 

群舞《小夜曲》
 
环境诠释身体语言,自然诉说心意世界。环境舞蹈不是简单地把作品嫁接、挪移到环境中进行展示,而是让舞蹈与环境产生有机的融合与共洽。其中舞蹈语言的环境匹配性举足轻重,如若舞蹈与环境简单相加会在视觉意义上出现“两张皮”的剥离感。场景是自然的场景,舞蹈是舞者的舞蹈。对舞蹈来说,表演的区域既是具有地域属性的江西武功山,也是大自然广阔天地间。任何舞蹈都能在自然中表演,重要的是什么舞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起舞,产生了什么样的新意义。无论是临池照水的《赞哈》还是转动水车的《美丽姑娘》,二者都自带民族属性和语境,同时,幸福小镇的环境为它们重塑了合理的表达空间,它们的舞蹈环境与舞蹈语言匹配后形成了新的意义空间。表演场域的舞蹈语言可叙述性亦是环境舞蹈创作重要一面。虽然任何环境都能起舞,但舞蹈环境能提供什么样的意义空间是创作者着重思考的。环境中的自然要素是有语言性的,比如长满翠竹的山坡、充满生活趣味的民居、穿村而过的溪水、临溪水台上的水车、房前屋后的院子等,都有其实用功能和文化功能。要在实用功能的既定意义中产生新的意义和文化功能,需要舞蹈本身的参与性,才能让舞蹈的内涵融入自然环境的意义空间生出新的意义。《土》在田地里所表达的土地与歌,从表演劳作,跳劳作,到在真实的田垄中堆草、扬谷,皆非真劳作,在这里,田地、草堆、演员的组合展示了一个无限趋近于真实的劳动场景,表达了对劳动的颂扬。在《梦伴》里,武功山金顶正是飞翔的白鹭竞自由最恰当的环境。环境给予这些作品在原作品意义上产生和延伸的新意义,正是环境舞蹈的价值所在。
  
草甸溪旁是舞台,浩云山海是幕布,人在其间秋韵弥漫,自然而然舞姿绰约。舞蹈在幸福小镇,舞出青山绿水,这就是环境舞蹈带来的“社火”风情和精神慰藉,也以助力绿色生态与人居和谐,绘入乡村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画卷。

(作者董超,系省舞协理事、省评协会员、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吴江静

责编:徐一雳


往期推荐:





中国文联印发《全国文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工作规划(2024-2026)》


江西魔术师刘奇聪获魔术界“奥斯卡奖”


征稿 | “大汉文明看海昏”汉隶书法大赛



江西文艺
深入文艺现场,报道文艺活动;反映文艺创作,开展文艺评论;服务文艺名家,推出文艺新秀;提供文艺讯息,扩大文艺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