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初夏,郑州的街头,一位身影悄然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抹沉重与震撼。那是一位名叫耿生茂的老人,他背已佝偻,皮肤被岁月雕刻成深邃的褐色,衣衫褴褛,手持一根简陋的木棍,步履维艰地行走在喧嚣的街头。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其实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的风霜,他今年103岁,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受人尊敬的年纪,却为何要在街头乞讨?
耿生茂的故事,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他出生于1912年的河南商丘,一个贫困的农家,自幼便经历了父亲早逝、家境贫寒的苦难。童年的记忆里,是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几个在街头乞讨,或是捡拾残羹剩饭充饥的辛酸。这些经历,像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他的心上,也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成年后的耿生茂,为了养家糊口,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曾在砖厂挥汗如雨,一天能推土烧出500块沉重的砖块;他也曾参与开凿河渠,用汗水浇灌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然而,生活的重担似乎从未减轻,即便在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后,家庭依然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下。更不幸的是,大儿子患病失去自理能力,二儿子因纠纷入狱,两个女儿出嫁后鲜少回娘家,只留下他与三儿子耿纪营相依为命。
耿纪营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天生右臂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又常年患病需要照顾,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孙子,经济压力巨大。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里,每月仅靠300元的老人补贴、60元的养老金和耿纪营的90元低保金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面对这样的困境,耿生茂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再次走上乞讨之路,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
每天清晨,耿生茂都会带着那根木棍,蹒跚地走向郑州的街头。他选择在人流量大的纬五路至花园路段乞讨,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风雨无阻。有时,他会跪在过街天桥上,向过往的行人默默伸出双手,眼中满是对生活的无奈与坚持。夜幕降临后,他会在一家简陋的小旅馆里找到一席之地,虽然每晚只需5元,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就这样,耿生茂每十天就会将自己乞讨所得的钱带回家中,补贴家用。年复一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家庭的无私奉献。每当岁末,他都能积攒下一两万元,这些钱不仅解决了家中的燃眉之急,更为孙子们的未来打下了基础。耿纪营家的那座两层小楼,便是耿生茂这些年乞讨所得的一部分见证。
然而,耿生茂的故事并没有一直隐藏在街头巷尾。2015年6月9日,一位记者的报道让这位百岁乞讨老人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一时间,社会各界纷纷关注起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耿纪营得知消息后,连夜与村民赶往郑州,将父亲接回了家。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满含愧疚地说:“我真是不孝,本该由我来照顾父亲,如今却反倒依靠他养家。”
耿生茂的事迹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质疑他利用同情心乞讨的行为是否妥当,也有人被他的坚韧与无私所感动。但无论如何,耿生茂对家庭的爱与付出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养老问题上的不足与反思。
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有尊严的参与社会的途径?是否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尊老爱老助老的社会环境?耿生茂老人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一个老年人都应该享有安详、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我们应该从制度上、从文化上、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入手,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让我们铭记耿生茂老人那句充满歉意的话:“对不起,给国家抹黑了。”这句话背后,是一位百岁老人对国家的感恩与自责。它告诉我们,即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社会责任感,珍惜国家的福利政策,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生活难题。同时,它也激励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晚年感受到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