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震惊世界的一幕,竟然再次上演,还扯到了中国身上!
财富
时事
2024-11-24 06:52
山东
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就成了一桩谜案。不是案件本身无解,而是有人在极力掩盖真相。2022年9月26日至28日,位于丹麦水域附近的“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先后被发现至少4处泄漏。当时参与调查的各方均认为管道泄漏是人为“蓄意破坏”。因为,瑞典安全局在事故现场发现了炸药痕迹。但幕后黑手究竟是谁,谁都没有给出答案。北溪管道出事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调查一直持续到今年2月份,瑞典、丹麦相继宣布结束调查,德国虽然没直接宣布结案,但来自官方层面的调查进展通报也很少了,整个事件逐渐陷入一种扑朔迷离且被各方低调冷处理的态势之中,外界对于调查结果的期待也在漫长的等待与沉默中渐渐被消磨。可每当人们要抛之脑后时,相关消息却又会重新呈现在众人眼前,仿佛这一切被某种力量所支配。到了今年6月份,德国那边突然有消息传来,德方已秘密下发逮捕令,追捕袭击北溪管道团队的一名成员,可其人在波兰,而波兰方面又不愿意协助德国抓捕,此事也只能是不了了之。而舆论层面也没有激起多少浪花,因为各国的注意力都在中东方向。直到两个月后,美国那边传来“重磅”消息。美媒《华尔街日报》突然爆料称,袭击“北溪管道”的是乌克兰,“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系乌克兰所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度批准后又叫停,但乌军时任总司令扎卢日内执意推进。而且,《华尔街日报》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此全都知情。但扎卢日内和泽连斯基两个重要当事人全都亲口否认了此事。扎卢日内曾是美国用来“替换”泽连斯基的最佳人选,但换人计划被泽连斯基知晓后,后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前者免职了。泽连斯基逃过一劫,就意味着美国此后的合作对象只能是泽连斯基。因此整件事都与两人背后的“大老板”美国脱不了干系。《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也佐证了这一点。当然,《华尔街日报》释放舆论炸弹也是有目的的。《华尔街日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拜登施压。因为当时美国大选已进入白热化,中东方向又打得不可开交,俄乌谈判的呼声很高,共和党趁机发难,指责民主党将美国拖入战争泥潭,搞得民主党一度想把乌克兰变成“弃子”,无奈俄罗斯拒绝让渡更多利益,拜登又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北溪事件到这性质已经彻底变了,成了各方势力进行政治利益角逐的工具。11月20日,德国《明镜周刊》爆料称,被指控策划实施了这起爆炸事件的乌克兰团体与CIA有着长期联系,据称为此案主谋的切尔文斯基,接受过美国特工多年的培训。切尔文斯基是美国情报部门精心挑选的乌克兰安全官员之一,美方的目标是与“值得信赖”的个别乌克兰特工建立关系,成立多支“有能力的破坏部队”。那么问题来了,德国在援乌政策上不是对美国亦步亦趋吗,怎么突然把矛头指向了美国?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德国是北溪管道最大的损失方之一,另一方是俄罗斯。他俩一个损失了经济利益,一个损失了政治利益。其次,因为特朗普的胜选,德国开始为自己找退路,这也是朔尔茨给普京打电话的原因。对德国而言,2022年之前,北溪管道可满足德国年需求总量的一半,北溪管道被炸后,德国经济复苏雪上加霜。对俄罗斯而言,则彻底丢失了钳制西方的“能源牌”,只剩下最后的底牌“核威慑”。但俄罗斯现在的核威慑还剩多少,可使用的空间又有多大?还真没多少。前几天,普京刚刚宣布修改了“核学说”,美军就用美国提供的远程导弹打击了俄罗斯的纯血领土。我这里之所以说美军,是因为这些远程高精准武器乌军会用的可能性很小。在拜登打脸普京后,这一次俄方立刻进行了反击,朝着乌克兰发射了一枚代号为“榛树”的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俄方表示目前全球尚无反导系统可以拦截。我只能说这是过于自信,珠海航展时我们说过“红旗—19”。红旗—19可以拦截射程5000公里以内的中程弹道导弹。而且,在珠海航展时,咱们的设计师也特别强调了其还可以拦截高超音速导弹,俄方这是在兴头上把中国的话忘了。毕竟自己将可以携带核弹头的中程高超音速导弹用于实战,这从全球来讲,还属于蝎子拉屎独一份。自俄方发射“榛树”后,我看到很多人跟着喝彩,但在我看来,这背后体现的依旧是俄罗斯的“底气不足”。榛树命中目标后,俄方特意强调没有“核弹头”,没有核弹头,就是普通的常规导弹,这跟胡塞武装发射的“巴勒斯坦-2”没多大区别,要说唯一的区别就是俄罗斯的名头比较大。当然,咱们这么说不是去劝俄罗斯使用核弹头,而是从战略角度来讲,这发导弹的效果有限。倘若俄方真想施压北约,不用说核弹头,就是朝着波兰或者波海方向打一发导弹,都能让北约不寒而栗。正因为俄罗斯没做这些,红线才不断被触及,核原则才不断被刷新。如果接下来,拜登继续“将军抽车”,那俄方的核弹头到底用还是不用?通过这件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俄罗斯到现在仍旧不希望和美西方彻底翻脸。但是你不翻脸并不代表着对方不想,毕竟懂王还在前来的“路上”。当初,作为“北溪管道”另一大利益方的俄罗斯,想通过联合调查打造一张和西方谈判的“桌子”,但不是屡屡被拒吗?最终,北溪事件演变成了俄罗斯“自己炸自己”,别人炸了你的管道,锅还得你来背。就在俄罗斯被美军战术导弹袭击的前一天,波罗的海海域出事了,两条重要的海底通信电缆在24小时内相继受损。事发后,包括德国、芬兰、立陶宛和瑞典在内,立即展开了调查并怀疑这是一起人为“故意破坏”事件。不过,调查初步结果都还没出来,外媒就已经开始炒作了。外媒纷纷表示,中国货轮“伊鹏3”号“嫌疑”最大,因为当时其正好经过事发海域。外媒是想把矛头对准中国?恐怕没那么简单。虽然,美西方把这事扯到中国身上,但真正要对付的恐怕还是俄罗斯。因为“伊鹏3”号不仅曾隶属于俄罗斯,现在还是给俄罗斯送货的货船。如此一来,美西方便可以一举三得。一则通过舆论给中国施加压力,让中国减少或停止策应俄罗斯。二则提前占领道德高地,日后再出现或制造诸如此类事件,可以把锅直接甩给俄罗斯。三则以此为支点,进一步加强在波海的军事存在,将波海变成北约内海,从而压缩俄罗斯的活动空间,从战略上对俄罗斯形成更严密的包围。因此,这件事极有可能仍是美西方自导自演的。可即便如此,俄罗斯不也得默默承受吗?最后,咱们要说的是,由于俄罗斯战略上的犹豫,已无形中伤害了太多人。不仅让中国无缘无故地承担指责声,甚至伊朗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被俄罗斯给“连累”了。一旦伊朗跟西方妥协,损失的将是整个国际社会在中东的利益,绝不仅仅是俄罗斯中东政策破产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