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区云上体验官 | 带上你身边的文艺搭子一起走进“沙漠水城 星星故乡”的文化胜地之旅

旅行   2025-01-03 16:48   宁夏  


“寻迹沙坡”

沙坡头区首届旅游商品暨

文创设计大赛

为这座古城披上了

一层浓厚的文化色彩

此次活动“星耀沙坡 创意聚合”为主题

通过深入挖掘沙坡头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创作契机

诚邀全网来战!
下面,沙坡头区云上体验官
将带您云上“寻迹沙坡”
领略沙坡头区的文化胜地
积累创新旅游文创产品素材

01.

中卫高庙




岁月沉淀的艺术瑰宝,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中卫高庙位于沙坡头区城区,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经历代增修重建,至清代时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高庙建筑群占地4100多平方米,建有1700多平方米的重楼叠阁、260间建筑物,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内外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宁夏古建筑精湛的艺术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驱车来到闹市里的古刹,中卫高庙,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群,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明珠,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登上层层相应的最高层,一路观赏古老建筑的技艺,催人遐想,感慨万千。

02.

中卫鼓楼



岁月镌刻的古城地标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中卫位居城市正中,始建于明崇祯四年,清初名曰文昌阁,是一座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高23米,通高30米,重楼3层,是一座四方台基拱洞型的楼阁建筑,楼型为四面八方一体式,楼之西南角有一小门可通达楼基上部。鼓楼底基呈长方形,南北长为22.4米,东西宽为16.65米。基座正中为“十”字形门洞,分别通四面街道,门洞高3.75米,中心为穹窿顶,正中有八卦藻井,入卦图周围悬木雕八仙像,4个角嵌有石雕龙首,昂然相对。基座四面门楼上有匾额,是按方位反映中卫的地理形胜,其东曰“锁扼青铜”,南曰“对峙香岩”,西曰“爽挹沙山”,北曰“控制边夷”。

矗立在中卫市中心的鼓楼,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不仅是中卫的历史见证,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03.

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保护

传承基地

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2012年12月公司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保护传承基地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双渠村,基地占地面积266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左右,基地内有手工毯展示厅、图案设计室、倒线车间、编织车间、平毯车间、洗毯车间、剪花车间、原料仓库、半成品仓库等,生产的主要产品有100道仿古地毯、90道拉绞地毯、120道仿古地毯、120道挂毯、穆斯林礼拜毯、沙发坐垫、小车坐垫等其他不同道数的地毯,年生产量达10万多平方英尺。2010年6月被中卫市文化体育广电局评为中卫市手工地毯制作技艺传承基地。2012年12月公司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3年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名单。

千古遗韵,传世芳华。西汉以来,手工毯生产从新疆沿着丝绸之路经青海、甘肃、宁夏,传播到内蒙古、山西各地,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百年时光匆匆流逝,织毯技艺熠熠生辉。宁夏中卫手工毯因其清雅的风格、精良的品质,得到早期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不仅被清政府定为寺庙专供毯,还作为贡品、礼品毯成为古代地毯中的珍品,被誉为毯中“官窑”。

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作为沙坡头区非遗项目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弘扬工匠精神留住非遗传统技艺,还留住了记忆和乡愁,更是厚植民族的文化根脉。手工匠人通过传承和创新,使这项非凡的文化和技艺继续熠熠生辉。


04.

农民画传承基地

农民画绘出乡村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走出了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中卫农民画是一种强烈反映农村生活的本土文化,创作者以质朴纯真旷野的审美情趣,稚拙夸张的造型,随心自由赋彩的风格,打破时空界限,色彩艳丽,构图饱满,装饰性强,采用勾线平涂的方法。多以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农事、民俗,农情、农景为内容,充分展现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区和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还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丰富的表现形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到现在已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农民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走出了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马春燕老师以精湛的技艺和传承发展的理念为中卫农民画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力量。每年,马春燕老师都会带着基地的老师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学习。

05.

星郅木工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砖石为骨,木艺为魂,是一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型企业



中卫市星郅文化创意中心(星郅木工坊),这是一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型企业,以传统木工技艺为核心,以大国工匠精神为指引,集手工制作、文化传播、旅游及产品输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创办人任先生三十出头,精明干练,博览群书,以实业兴邦为己任,在业内赢得极佳口碑。

星郅木工坊的创作成果,宛如星辰撒落人间,熠熠生辉。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执着的故事。在这里,木头不再只是冰冷的物质,而是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化身为一件件艺术品。

走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雕刻精美的木雕作品。它们或立或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雕刻着古老的传说故事,人物生动,场景逼真;有的则刻画着自然界的景象,山水相映,花鸟相依。每一刀每一刻,都凝聚着匠人的汗水与心血,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而当地微塑老师的仿古建筑、微缩景观则让人产生遐想,穿越感油然而生。

06.

中卫古建筑彩绘技艺

色彩与历史的交响乐章,主要依附于庵、观、寺、院等古建筑存在




古建筑彩绘技艺主要依附于庵、观、寺、院等古建筑存在。中卫古建彩绘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名目繁多。风格类型上主要以“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和“苏式彩画”三大类型为主,其中“旋子彩画”不拘泥于传统范式,凸显中卫地方特色。题材内容上多以中卫民间传说、中卫传统习俗、历史人物故事等为主。中卫古建彩绘经过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匠在技法上取长补短,在风格上相互借鉴,通过一代代传承人的补充、修正和规范,逐渐形成了既有民间彩绘的自由活泼、又有官式彩绘的严谨的中卫古建筑彩绘。一般工序为扎封刷底油、批灰打底、梁坊包布、绘图放样、沥粉彩画、晕色涂刷等。


在风格类型上,中卫古建筑彩绘技艺除了承袭传统之外,多结合中卫地区传统习俗,按照建筑群体的不同结构,建筑外观以“旋子如意彩画”形式配彩,走廊采用“苏式混彩”的艺术布局,门扇格以“五彩”形式沥粉配有画面,突出古典诗书画的丰韵内涵。在彩绘技上,古建筑彩绘技艺突出中卫传统特色“如意旋子彩画”手法,如“油饼子圈子”、“狗尾巴云子”、“猫蹄子窝”、“莲花瓣子”“如意头”、“钻花夔龙”、“松节彩子”等称谓均属宁夏地方特色工艺。在题材选取上,古建筑彩绘技艺吐纳中卫古建风格,凸显地方浓郁传统民俗文化底蕴,依据建筑的构造部位及文化场所来选取不同的彩绘题材,多以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人物故事等为主。


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每一幅彩绘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每一笔勾勒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在中卫古建筑彩绘传承基地,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红墙黛瓦、飞檐斗拱,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07.

娱岛黄河瓷制作基地

黄河文化的陶瓷艺术殿堂,是黄河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现代创新的探索者



娱岛艺术文旅小镇黄河瓷制作基地,是黄河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现代创新的探索者。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对话,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匠人们的梦想与追求,见证着黄河儿女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份珍贵的艺术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黄河瓷制作技艺,属沙坡头区级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釉色、狂放的雕工、精美的花纹而闻名。其魅力在于自然,以及自然背后对初心的坚守,对坚守背后孤独的享受,对归零的充分体悟。

08.

沙石画传承基地

沙漠与艺术的激情碰撞,2021年6月,“沙石画”成功申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沙石画制作技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夹道村,是由宁夏微元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的致力于本土特色传统文化推广展示、文化艺术创新、非遗技艺传承产业化研发保护、沙漠休闲健身研学游(沙漠文化定制服务)、旅游工艺品开发销售等业务为一体的创新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非遗手工艺人通过对本土沙、石文化资源的深挖理解糅合创新出“宁夏沙画”“塞上石艺”“文创宁夏”等多个系列文化产品,作品充分将宁夏本土特色文化元素巧妙的和地方民俗风情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所创作的产品展现出了多彩宁夏、美丽宁夏的生动一面,使得传统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化得到联动持续有效地发展。先后荣获“宁夏旅游商品研发基地“、“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巾帼扶贫车间”“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等称号。2021年6月,“沙石画”成功申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沙石画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匠心,走进沙石画传承基地的工作坊,经验丰富的沙石画艺人正专注地创作着手中的作品,创造出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沙石画作品,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传统的拼贴技法与现代的绘画技巧相互碰撞,创造出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沙石画作品。



09.

羊皮筏子制作技艺

黄河上流动的非遗记忆,作为最原始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已在黄河上漂流了千余年。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古老的水运交通运输工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羊皮筏子制作技艺是沙坡头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制作工艺繁杂,一个完整的筏子由14个气鼓鼓的山羊皮囊(浑脱)按五加四加五的方式排列组成,因为它吃水浅浮力好,操作灵活,携带方便,自西汉时期可上至青海,下到山东。

      在水路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羊皮筏子早已卸下了军事和运输的重担,装载的更多的是游客的兴致、手艺人的热情,还有筏子客们的生活来源。在沙坡头景区,乘坐羊皮筏子“黄河漂流”已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旅游体验项目。


从闹市古刹到古城地标

从传承技艺到创新发展

每一处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可能

下一期【沙坡头区云上体验官】将

带您走进

沙坡头区旅游云线路

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壮阔


丝路新知
爱旅游,享生活,美好在这一刻发生!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