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沙坡”
沙坡头区首届旅游商品暨
文创设计大赛
为这座古城披上了
一层浓厚的文化色彩
此次活动以“星耀沙坡 创意聚合”为主题
通过深入挖掘沙坡头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创作契机
01.
中卫高庙
岁月沉淀的艺术瑰宝,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驱车来到闹市里的古刹,中卫高庙,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群,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明珠,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登上层层相应的最高层,一路观赏古老建筑的技艺,催人遐想,感慨万千。
02.
中卫鼓楼
岁月镌刻的古城地标,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矗立在中卫市中心的鼓楼,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不仅是中卫的历史见证,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03.
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保护
传承基地
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2012年12月公司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千古遗韵,传世芳华。西汉以来,手工毯生产从新疆沿着丝绸之路经青海、甘肃、宁夏,传播到内蒙古、山西各地,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百年时光匆匆流逝,织毯技艺熠熠生辉。宁夏中卫手工毯因其清雅的风格、精良的品质,得到早期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不仅被清政府定为寺庙专供毯,还作为贡品、礼品毯成为古代地毯中的珍品,被誉为毯中“官窑”。
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作为沙坡头区非遗项目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弘扬工匠精神留住非遗传统技艺,还留住了记忆和乡愁,更是厚植民族的文化根脉。手工匠人通过传承和创新,使这项非凡的文化和技艺继续熠熠生辉。
04.
农民画传承基地
农民画绘出乡村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走出了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农民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走出了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马春燕老师以精湛的技艺和传承发展的理念为中卫农民画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力量。每年,马春燕老师都会带着基地的老师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学习。
05.
星郅木工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砖石为骨,木艺为魂,是一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型企业
星郅木工坊的创作成果,宛如星辰撒落人间,熠熠生辉。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执着的故事。在这里,木头不再只是冰冷的物质,而是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化身为一件件艺术品。
走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雕刻精美的木雕作品。它们或立或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雕刻着古老的传说故事,人物生动,场景逼真;有的则刻画着自然界的景象,山水相映,花鸟相依。每一刀每一刻,都凝聚着匠人的汗水与心血,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而当地微塑老师的仿古建筑、微缩景观则让人产生遐想,穿越感油然而生。
06.
中卫古建筑彩绘技艺
色彩与历史的交响乐章,主要依附于庵、观、寺、院等古建筑存在
在风格类型上,中卫古建筑彩绘技艺除了承袭传统之外,多结合中卫地区传统习俗,按照建筑群体的不同结构,建筑外观以“旋子如意彩画”形式配彩,走廊采用“苏式混彩”的艺术布局,门扇格以“五彩”形式沥粉配有画面,突出古典诗书画的丰韵内涵。在彩绘技上,古建筑彩绘技艺突出中卫传统特色“如意旋子彩画”手法,如“油饼子圈子”、“狗尾巴云子”、“猫蹄子窝”、“莲花瓣子”“如意头”、“钻花夔龙”、“松节彩子”等称谓均属宁夏地方特色工艺。在题材选取上,古建筑彩绘技艺吐纳中卫古建风格,凸显地方浓郁传统民俗文化底蕴,依据建筑的构造部位及文化场所来选取不同的彩绘题材,多以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人物故事等为主。
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每一幅彩绘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每一笔勾勒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在中卫古建筑彩绘传承基地,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红墙黛瓦、飞檐斗拱,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07.
娱岛黄河瓷制作基地
黄河文化的陶瓷艺术殿堂,是黄河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现代创新的探索者
黄河瓷制作技艺,属沙坡头区级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釉色、狂放的雕工、精美的花纹而闻名。其魅力在于自然,以及自然背后对初心的坚守,对坚守背后孤独的享受,对归零的充分体悟。
08.
沙石画传承基地
沙漠与艺术的激情碰撞,2021年6月,“沙石画”成功申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遗手工艺人通过对本土沙、石文化资源的深挖理解糅合创新出“宁夏沙画”“塞上石艺”“文创宁夏”等多个系列文化产品,作品充分将宁夏本土特色文化元素巧妙的和地方民俗风情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所创作的产品展现出了多彩宁夏、美丽宁夏的生动一面,使得传统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化得到联动持续有效地发展。先后荣获“宁夏旅游商品研发基地“、“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巾帼扶贫车间”“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等称号。2021年6月,“沙石画”成功申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沙石画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匠心,走进沙石画传承基地的工作坊,经验丰富的沙石画艺人正专注地创作着手中的作品,创造出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沙石画作品,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传统的拼贴技法与现代的绘画技巧相互碰撞,创造出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沙石画作品。
09.
羊皮筏子制作技艺
黄河上流动的非遗记忆,作为最原始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已在黄河上漂流了千余年。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古老的水运交通运输工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羊皮筏子制作技艺是沙坡头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制作工艺繁杂,一个完整的筏子由14个气鼓鼓的山羊皮囊(浑脱)按五加四加五的方式排列组成,因为它吃水浅浮力好,操作灵活,携带方便,自西汉时期可上至青海,下到山东。
在水路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羊皮筏子早已卸下了军事和运输的重担,装载的更多的是游客的兴致、手艺人的热情,还有筏子客们的生活来源。在沙坡头景区,乘坐羊皮筏子“黄河漂流”已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旅游体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