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县域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典型样本 | 探访高中教育“六朵金花”

政务   2024-11-08 17:27   四川  

点击蓝色字关注泸县教育

     讲述教育好故事    传递教育正能量


让学生更有学习成就感

让教师更有职业幸福感

让百姓更有教育获得感

好地方  好教育  好未来





泸县:县域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典型样本

探访泸县高中教育的“六朵金花”


作者:《四川教育》记者:彭之梅 李益众 

          通讯员:莫道江



县域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底色,县域普通高中对县域基础教育发展起着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但近年来,不少县中出现优质师资和生源持续外流、教学质量和教育口碑不断下滑的现象,造成县域教育生态恶化,形成“县中塌陷”。

川南一隅的泸县,是一个丘陵地区典型的百万人口大县。就是在这样一个财政吃紧的农业大县,却有着6所普通高中,其中4所在乡镇。让人欣喜的是,这6所高中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走上了县域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共同进步、优质均衡”的振兴之路。

特色发展——6所高中各有办学特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梯次发展、错位发展的良好生态;共同进步——6所高中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发展共同体;优质均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提升每所学校的办学内涵,近两年,6所高中均获泸州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

2003年,《四川教育》杂志以《泸县模式——百万人口农业大县高中教育整体发展探析》为题,报道了泸县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时隔20余年,本刊记者再次来到泸县,试图寻找县域普通高中多样化、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与经验——县域高中的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县中的崛起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泸县模式”为何行得通?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特色发展,释放每所学校的办学活力


▲艺术社团

走进泸县二中的校门,绿树的掩映中,有两处景观特别引人注目:中国研制的隐身战斗机“歼-31”1∶1模型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助推器残骸复原件。

每年新生入校,总是能看见一脸自豪的家长和孩子们在两个“大物件”前合影。两处“打卡”胜地既是泸县二中校园文化的标志,也是学校“责任教育”的具象表征。

作为一所由爱国志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学校,泸县二中历来就有厚重的爱国教育传统。早在1999年,在天安门国旗班泸县籍班长黄健的指导下,泸县二中就成立了国旗班,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国旗班除了完成每天的升降旗外,还担负过全国无线电锦标赛等重大活动的升旗任务。”泸县二中党委书记刘扬说,正是这一举措,点燃了二中学子的从军梦。

历届国旗班填报志愿时,学生纷纷选择军事院校,先后多人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员。“我高一便加入了学校的国旗班,它是学校所有社团中最有分量的。”毕业多年后,以优异成绩考上空飞的刘崇伦仍然很感激当年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的军事训练。

“处一隅之小,以忧天下之劳;值复兴之际,而思社稷之高。”《泸县二中赋》的这两句话,道出了二中人独特的精神品质和县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常态化开展爱国教育和国防教育的过程中,也沉淀出泸县二中独有的办学文化——责任教育。

“办一所担责任的学校、培养担责任的学生。”由此,开启了泸县二中培养拔尖国防人才的特色办学之路。2015年,泸县二中成立国防基地班,除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外,专门设置特色军政课程,引导鼓励有志青年攻读军事院校和飞行学院;2021年,为储备热爱航空、适合飞行、素质全面的人才,学校与高校合作,成立飞行员基地班。

近10年来,泸县二中为国家输送飞行人才138人和军警、政法院校学员600余名。学校先后被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空军国防生优质生源基地”“空军招飞优质生源基地”“招收空军飞行员先进学校”。

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进入新时代,高中教育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千人诵经典

2013年,泸县二中成立针对创新人才小班化教学的弘毅学堂,采取独立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聘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各行业领域专家为客座讲师,实施校内名师教学、大学教授定期讲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刘扬说:“我们就是要让更多学生走向优秀,让众多优生走向卓越,为更多学子提供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正是这种关注个性需求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众多有潜质的农村学子有机会走进顶尖的高等学府,成为一个领域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近10年来,学校每年均有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累计达40余人。

回溯泸县二中的特色办学历程,其高质量的发展与全县的托举息息相关。泸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王学良介绍,早在1995年,泸县成为我省第一个“普九”的百万人口大县后,就意识到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随后,泸县提出“教育立县、教育兴县、教育强县”的发展方针,“支持重点、保护一般、扶持薄弱、共谋发展”,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全县各个层次的高中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户外写生

2003年,泸县二中成为泸州市第一个国家级示范高中,为全县的高中教育提振了信心和士气,形成了以二中为龙头,一、四、五、九等几所农村高中百花齐放的局面。

位于牛滩镇的泸县九中,一直承担着全县普通高中的“兜底”工作。好生源留不下,优质师资也流失严重。

“老路走不通,就要换赛道。”泸县九中党委书记周佐能说,在考察了其他区县的农村高中后,学校决定开辟一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发展道路。

乘着多元办学、体教融合等政策的东风,泸县九中顺势提出办一所优质惠民的艺体高中,大力发展水上竞技项目,将文化教育和艺体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差异发展、多元成才。

发展艺体教育,泸县九中有一定的底子:早在2003年,学校就开始初步探索“艺体特色、多元成才”的办学模式;发展水上项目,泸县九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濑溪河蜿蜒而过,围绕学校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

竞技体育,首先要保证高标准的训练基地。结合濑溪河沿岸河堤的打造,学校修建了临水码头、船库、训练房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保障皮艇、赛艇、划艇等水上项目的开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玉龙湖水上运动基地,供九中进行帆船、帆板等水上项目的训练。目前,学校的水上竞技项目包括皮艇、划艇、赛艇、龙舟、冲浪、桨板等。

为了让优秀的苗子得到专业的指导,泸县积极向上争取,率先引进优秀的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作为专职体育教师,组建起一支由退役运动员组成的水上运动专业教练师资队伍。

▲远足活动

“帮助学生找到终身喜欢的运动项目,并通过长时间专业训练和高水平比赛的支撑,帮助他们成为专业的竞技型运动员。”泸县九中校长石玉介绍,两年时间,学校培养出国家健将级运动员1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7人、二级运动员31人,其中选入国家队、省队的专业运动员21人。

因为错位发展,泸县九中找回了办学自信,迅速成为农村高中转型艺体高中的成功典范,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集聚了资源、找准了方向。

在泸县,每所高中学校都思路清晰,找准自己的定位,带着自己的基因在努力生长——四中构建“普高为主,艺体、双语为辅”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五中立足“厚道文化”办教育,开展非遗融入艺体的特色教育,激发学生的艺体兴趣,提高艺体活动质量……

“以分层分类、引导支持策略丰富高中教育发展格局,以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县中内涵提升。”正如王学良所说,打破了办学思路的局限,避免了同质竞争的撕裂,才能让每所学校在发展的道路上更具有积极性和能动性,找到不同赛道,释放办学活力,最终都能站上领奖台。




协同发展,锻造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


▲课堂教学改革

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学新入职的博士教师豪华阵容引发社会热议。相比之下,县域高中不仅教师学历结构明显落后,还面临着优秀教师大量流失的情况。据泸县人民政府总督学唐明友统计,仅2015-2017年,泸县高中学校的骨干教师就流失了300余人。

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泸县五中,紧挨着贵州、重庆,受到邻省民办学校的冲击,曾经在一年时间内流失51名教师。该校党委书记罗江痛心地说,相当于一次性缩减了五分之一的教师。

“走的是熟手,来的是新手。”唐明友说,即使通过大量的招录,骨干教师流失导致的元气损伤都很难在短时间找补回来。

面对困局,围绕“加快泸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由县人大牵头,对泸县20个乡镇进行走访调研,最后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泸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即,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泸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高中学校要主动适应高考改革新形势,统筹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普高办学新模式。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021年初,由县教育体育局牵头,成立以泸县二中为引领的普通高中共同体,加强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内循环,打造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

泸县6所高中学校,从书记、校长到年级组长、学科教师,大多数都有县内学校岗位流转的经历:泸县四中党委书记李勇,来自泸县一中;泸县五中的副校长刘节,来自泸县九中;泸县九中校长石玉,工作的上一站是泸县五中……

因为干部的跨校多岗锻炼,几所高中学校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为共同体开展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2021年春季开学,六所高中学校就组建起学科教研联组,由泸县二中牵头,发布当期的教研主题清单和活动安排。

▲阅作课堂

泸县四中青年历史教师喻璐说,全县高中同一年级的学科教师在一起,围绕同一主题进行专业交流,汇集不同教龄、不同成长环境的教师,视野和深度完全不一样。

近期,六校联合举办了历史教研活动,这也是高中教育共同体中一学期一次的“课博会”。一周的时间,老师们聚在一起,围绕学科问题,进行交流切磋。

喻璐听了一堂由泸县二中实验学校历史名师凡建军执教的《世界史纲要》,课堂上对教材的使用、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对史料的运用和补充……每一个精妙的环节都让他深受触动。

“最受用的还是评课环节,你会清楚知道执教老师的心路历程甚至试错的经历,也有高水平的教研员进行高位的剖析和评价。”喻璐说,因为面对的生源都差不多,县域内的名师课堂对青年教师就更具有参考价值。

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建立起各类教师发展共同体,常态化开展跨校听课、讲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发挥抱团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

跨校教研协同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作用,同时也共享了领航学校的优质师资和学习资源,推动年轻教师专业成长。仅仅一学期时间,资源平台上就集聚了900余份学科资料,集中命制40余套模拟试卷。

唐明友说,通过建立县域高中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让众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进行交流碰撞,结合县域教学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教研,进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质量。

▲课堂讨论

针对县域教师发展存在的培训内容不符合实际、组织形式单一、培训成果难以落地等问题,6所学校还积极与高校建立协同机制,开展量身定制的培训活动。

为了提供具有专业高度、符合教师需求的专业培训,泸县四中与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启动了“三年计划”,并让本校教师参与培训方案的制定。

“通过三年时间,教师就能全部轮训完成。”泸县四中党委书记李勇说,经过培训后,能明显感觉教师状态的变化,一些老教师培训回来后深受触动,主动申请带徒弟、做课题。

泸县五中借助四川省罗江卓越校长工作室及各级名师工作室平台,实施继续教育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聚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对新教师来说,成长的前三年尤为重要。”在课堂一线深耕近30年,罗江经历过教师大规模流失的至暗时刻,所以对新教师的成长看得特别重。

新教师入校,必须高密度经历亮相课、汇报课、课堂大比武等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尽快进入成熟期。此外,学校通过“厚教讲坛”等系列活动,开展集体研究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学校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纷纷走上了科研道路。近年来,泸县五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西部农村中学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建构实践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成果一等奖。

目前,泸县五中有省级工作室成员6人,市、县级名师工作室成员96人,培养出全国优秀班主任1名,特级教师2名,省级名师、骨干、优秀教师7名。

“以教师成长带动学生成长,以学生成长带动学校发展,学校发展后又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着力构建学校发展生态圈。”王学良说,正是这支本土培养出来的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支撑起泸县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全面发展,关照学生的个性需求


▲劳动综合实践

2019年,泸县召开全县教育大会提出,县域教育固然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但也要对中等学生负责,对落在后面的学生负责。中间和底层的孩子,他们最有可能是将来要回到家乡的建设者。

“陪伴三年,关爱一生。”基于这样的共识,泸县教育人的取向是尊重乡村经验,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看到农村孩子身上的优势,利用乡村资源,厚植乡土情怀,为学校教育提供补充价值。

按照“贴近生活经验,有利于个性发展,能让大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从中受益”的原则,泸县五中把玄滩狮舞、玄滩龙舞、金钱板、玄滩薅秧歌等非遗项目融入美育、体育中,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几年时间,学校建立起20余个非遗社,校内非遗传习学生达2000余人。

2024年春节,泸县龙舞闹元宵比赛中,五中学子表演的《龙腾狮跃贺新春》在全县20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此外,学校与村、镇合作,积极参加“文化下乡村”“魅力龙城·美好乡村”“村晚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中,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家乡情感的链接。

正在读高二的一位“小狮子”说:“作为舞狮社团的一员,深深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收获了同伴的默契和友谊。每次表演完,听到村民们的喝彩声,让我觉得文化传承很有意义。”

“情感资源是在日常的人际互动中生长出来的。”罗江说,学校与村镇互动,学生与当地的文化互动,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对乡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推动他们服务乡村、建设家乡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

考虑到部分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相对淡薄,甚至有不尊重教师、同学、父母等不良习气,泸县四中以礼仪教育为源,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为根,引导学生做“现代绅士淑女”。在仪容仪表、语言行为、与人相处、学习成材、个性品质等方面提出详细的标准,定期开展“绅士淑女”讲坛,评选班级、年级、学校的“十佳绅士淑女”。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李勇说,学校的出发点很朴素,做法很朴实,就是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抓起,做细做实每一件事务,让学生知礼仪、懂礼仪、践礼仪。

“活动就是鲜活的教育。”在泸县二中,艺术节、健身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成为常态化开展的活动,街舞社、滑板社、铜管乐队、电声乐队、蟾溪文学社、学生电视台等37个学生社团,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主题艺术节

刘扬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升学做好准备,也要让学生学会‘玩’,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张扬的青春才是学生时代该有的样子。”

校园里每周都有学生社团活动和全校性的专场演出,“通宵”文艺晚会、诗歌演诵赛、辩论对抗赛、校园歌手大赛、礼仪风采大赛、诗词楹联大赛等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过程中的经历也成为毕业多年后二中学子关于母校最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课堂是最接近学生生长的地方,利用好课堂,才能尽可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因此,泸县几所高中学校在课堂改革方面的创新显得尤为珍贵。

立足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泸县一中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总结出“1513”高品质课堂模式。

所谓“1513”课堂,就是要求一堂课至少有1次学情反馈、有5个同学展示、有1次真正的小组讨论、设置3个有价值的问题。

为了方便年轻教师理解,在具体要求上,学校总结了具体的操作标准:有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用好课前3分钟、有问题设置、启迪学生思维、组织真正的小组讨论、有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有当堂目标检测、规范板书。

“通过听课、评课,我们发现原本沉闷、无趣的课堂样态开始改变,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不同的课堂形态。”泸县一中党委书记邹强说,现在的课堂有了越来越多的仪式感,少了垃圾时间,富有思维含量,充满师生的互动交流。同时,注重学生知识生成,教学目标达成度不断提高。

泸县二中提出“有高度的课堂、有宽度的课堂、有厚度的课堂”的课堂形态:坚持没有准备充分的课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内容不讲、多数学生听得懂的内容不讲、讲了以后也听不懂的内容不讲的“四不讲”;坚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不举手提问的“四允许”。

泸县五中探索以学生为核心的“思维型·自主课堂”的“三导五步”教学模式,推动教师对学生思维“导问、导学、导练”的“三导”训练,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思辨、探究、展示”的“五步”教学策略。

“每所学校的探索都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尊重现实,回归常识,回归教育的原点。”唐明友说,这样的探索重点不在理论的深度,而在于其实践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效果。

“强县建设,教育何为?我们提出了新时期‘幸福教育宜学泸县’的教育发展愿景,培育高中优质、多元发展样态,努力探索县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泸县样本。”王学良说。




来源:四川教育








见习编辑 | 余璐

编辑 | 杜勇

校对 | 康纪华

监制 | 莫道江

审核 | 李琼

泸县教育体育
幸福教育,宜学泸县。传播有温度、有态度、有质感的龙城教育发展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