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吴仁泰
我常常收看央视以“口述历史,分享光荣”为宗旨的大型人物访谈节目《大家》,每每看到栏目主持人曲向东俯身在这些大家面前,聆听大家口述自己成长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就,心中对大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显而易见,大家是其所在领域的代表人物,是这个领域内卓而不群、有着显著建树的名家。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佛教学、印度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羡林是这个领域内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他是享誉海峡两岸的诗人,学贯中西的文学家、翻译家;《乡愁》是他最耀眼的一张名片,漂泊四方。他用妙笔提炼中文的精髓,多次获得文学奖。在长达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近一千首诗,一生追求诗艺的提升。在诗的王国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为中国文学写下光辉的一页。 裘法祖,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82年他获得海德堡大学名誉博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曾荣获中国医德风范终身奖等多项大奖。88岁高龄他还走上手术台,亲自操刀。在中国医学界他被誉为永不疲倦的神医,这个神奇是裘法祖创造的。当代著名灯谜艺术家吴仁泰先生(1924—2019) 放下手中的电视遥控器,依身窗前,遥望秦岭,浮想联翩,我中华谜坛的大家呢?纵观中华谜坛,谜作纷呈,新秀迭出,群英荟萃,一大批风云人物在眼前闪过,但是无法定格。我打开心中的扫描仪,一遍又一遍搜索中华谜坛的虎将、名流。忽然想起1984年我和好友曾正明合编《当代谜家传略》,谜坛大师郑百川先生看过之后写下了《当代谜家十二咏》。郑云:读《当代谜家传略》,感而咏之,藉表对老一辈敬仰之情。其中“吴仁泰”一咏这样赞道:“学博心宽最有情,砥砺为重擦磨轻。‘谜人须学吴仁泰’,此语如碑众口铭。”随之,扫描仪又定格在2007年10月6日,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在晋江第二届“品牌之都”国际灯谜邀请赛谜会闭幕式上举行的“灯谜艺术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吴仁泰与陆滋源、杨梓章、刘雁云、张伯人、吴学平、郑泽生、黄叔麟一起因在灯谜领域成绩卓著而获得“灯谜艺术终身成就奖”。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郑百川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吴先生制谜,以雅正为宗,多出经入典、诗词成面之作,于扣合严谨之中不乏空灵之韵味,他亦主张制谜运法的多样化,故其制谜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谜作可读、可赏。最可称道的是,吴先生开中华灯谜品评之风气,以其渊深的智识、敏锐的洞察力,率先对现代灯谜佳作予以品评,先后出版了《佳谜欣赏》(一、二辑)。二辑之出,对新时期灯谜创作的引导与借鉴作用,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吴先生文笔优美、说理透彻,其文风予新时期谜坛影响极大;其为人宽厚仁爱,具学者风度。” 1982夏,合肥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研究组组员在交流谜艺
知道吴仁泰这个名字,还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在宝鸡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一次谜会上,有一条谜:《过秦论》猜语文名词,谜底是“汉语”,这条谜简洁明快,不乏机巧,作者就是吴仁泰,在我脑海里有了记忆。没想到,1984年在第一届庐州谜会上我就见到了吴仁泰先生,而且还与马啸天、柯国臻等谜坛先贤一起在吴仁泰家里受到他及家人的盛情款待。迄今还能记得吃饭前,他给马老说,我的碗筷全部用开水烫过了,饭菜全部用的是清油(马老是回民),感动的马老直说“好”、“好”!我们也被主人尊重谜友民族习惯的细心所感动,其情其意质朴而真切。马老说,这是他离开兰州以来吃到的最香的一顿饭,我们也跟着说好。 这次“庐州谜会”吸引来不少各地高手,而谜会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由柯国臻与吴仁泰、金瓯联名向谜会提出的“关于统一谜格的建议”,这个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强烈地反响,“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谜格有统一之必要,也应该简化,而对那些确能起‘格助谜活’作用的谜格,可以继续使用”(陶士正《“庐州谜会”记》)。
1984年10月,当代著名谜家柯国臻、周问萍、马啸天、陆滋源、吴仁泰五位先生合影与合肥市逍遥津公园
实事求是地讲,自“庐州谜会”柯、吴、金三人提出“关于统一谜格的建议”之后,全国谜界谜人创作带格的谜日趋减少,谜格滥用、乱用的现象渐而鲜见。1979年南京九城市谜会以来,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各种谜会红红火火,各种谜会上灯谜论文的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些谜会上的确有一些高质量、有见地的文章,在一段时间里给人们留下一些印象。 但是“关于统一谜格的建议”却是当代谜人古为今用、学为我用的一种进步,是他们对中华灯谜学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建议”之后在中国谜界产生的影响及其效果显而易见,而且这种效果并将继续延续下去,这是尤为值得肯定的。有一点不可不察,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内,大凡产生影响的人和事,注定都是要成为一个章节的。《关于统一谜格的建议》及其影响,无疑应该收入新编的中华灯谜史,这是柯国臻、吴仁泰、金瓯对中华灯谜关于谜格研究的贡献。 在“庐州谜会”之前,知道吴仁泰的人并不多,自此之后,吴仁泰走进了越来越多谜人的视野。我们先看看著名作家彭拜先生笔下的一段话:“吴君仁泰,观其人,质朴谦和,近乎木讷;与之交,诚笃敦厚,近乎迂阔。实际他含英咀华,卓尔不群,乃我国谜道中之方家名流,谜技中之重量级高手。” (《古谜集萃 序》) 其实这位原籍浙江绍兴、生于1924年的古越才子吴仁泰,早在四十年代就开始猜谜、制谜,迄今已六十载有余。退休前他供职于安徽省新闻图片社,多次在省直机关组织群众性的猜谜活动。 1947年至1948年间,吴仁泰在浙江建德县订阅上海《和平日报》,看到该报《海天》副刊有灯谜和谜文发表,遂写信给上海谜坛耆宿周浊求教,周老陆续给其寄《虎会》谜刊,他把自己的习作寄周老讨教,两人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神交。经周老介绍,他先后把自己的灯谜作品在《和平日报》“海天”副刊和《严报》上登载“文虎征射”。60年前就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搞灯谜征射,不敢说他是第一人,但在当代谜家中也应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吴仁泰仍不忘周浊先生的早期赐教,视周老为初学灯谜的第一位良师。 幼年就读于私塾课堂的吴仁泰,勤奋好学,刻苦攻读,练就了一定的文字功力,也为他以后爱好猜谜、作谜打下了良好的文言文、汉文学基础。他爱看书、爱读书,写笔记,录灯谜,坚持几十年,这为他以后在中华灯谜领域里信笔挥毫有了一份坚实的知识储备。 有两个人对于酷爱灯谜的吴仁泰来说至关重要,一位是令他敬爱如慈母一样的良师、与郭沫若、施蜇存等文坛前辈时有书函往来的著名女词人、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馆员丁宁先生(生于1902年)。在文革前她多次为吴仁泰提供民清以前的谜籍和相关资料,而且破例不限定按规定的时间归还,使其陆续謄抄了十余本弥足珍贵的古谜、谜话等。另一位是谜坛先哲沈阳韦荣先大师,八十年代初期,韦老曾三五次从邮局给他寄去各种古今谜籍达数十本,他从这些古籍中汲取了不可多得的知识养料,丰富自己,获益良深。 1985年“黄鹤谜会”后,曾任温州市灯谜协会会长、温州图书馆馆长的柯国臻先生专程来到合肥,在吴仁泰家住了二十几天。两个谜坛知音天天形影不离,白天谈谜,夜晚说书,真好像俞伯牙钟子期相遇于高山流水之间。二人泛舟谜海,忽而到中流击水,探骊觅珠;忽而顺水漂流,促膝畅谈;忽而抛锚海中,挑灯夜话。柯吴亦师亦友,切磋谜艺,彼长此增,相得益彰。20多天惬意休闲的灯谜生活,朝夕相处的每时每刻,成为两位中华谜坛大师级人物灯谜艺术生涯中千金难买的宝贵时光。 四十年的积蓄,必然有厚积薄发的一天,就像火山的岩浆,油田的井喷,一发而不可收拾。吴仁泰深谙灯谜创作之道,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他创作的大量灯谜见诸与各地百余种报刊和各种谜会、谜刊,他与范淑敏、陶士正创办并主编的《庐州虎迹》、《庐阳商灯》等灯谜内部刊物,广受海内外谜人赞誉。 六十余年来吴仁泰创作了万余条灯谜作品,可谓精彩纷呈,美不胜收。他的“大王”猜《红楼梦》诗句“多少工夫筑始成”,“构思之绵密,耗“工夫”之大,此谜也将如同大观园般美妙,让读者吟赞。”(张志有评);“六”猜《千家诗》一句“残星几点雁横塞”,“多么象形,何等传神有味,这样的巧谜不愧为妙品”(马啸天评)。曾获得20世纪百佳谜作的“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猜农药“速灭杀丁”一谜,宁波谜家张礼鹤有这样的评语:“用典熟而不僻,扣底顺理成章,读之自然流畅,有水到渠成之感。一大段三国故事,巧寓于底面之间”。他的近300条佳谜成为各路赏析名家首选、又选、再选之题目,给人以青钱万选之感。新近出版的《当代名家谜选赏析》一书,仅吴仁泰灯谜的赏析就有188篇,而且绝大部分出自当代谜坛掌门人郑百川之手,可见一斑。 1986年《文化娱乐》杂志举办的“中华佳谜手”大奖赛,吴仁泰与柯国臻、郑百川等一批在当今中华谜坛久负盛名的谜家获得了“中华佳谜手”的称号,他们代表了新时期灯谜的最高水平。 1987年,吴仁泰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在首届“中华杯”全国电视猜谜大奖赛和“双星杯”全国灯谜邀请赛中出任评委,这两次大规模、高规格的灯谜比赛,在当时电视并不十分普遍的情况下,依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创下了收视率的新高。这大概是因为猜谜上电视是第一次,很新鲜;二是由姜昆和唐杰忠主持,再有彭丽媛、毛阿敏、游本昌等众多当红明星的加盟,他们的演唱、相声、小品、魔术等文艺形式成了灯谜赛题的载体,产生了新的艺术冲击力。吴仁泰、柯国臻、章品、苏寿真、费之雄等人走上了CCTV的艺术殿堂,他们是这两场大型赛事的最高权威和专家。行笔至此,余突发奇想,尚若全国电视猜谜大奖赛也像“青歌赛”一样,一届一届办下去,不但会涌现更多优秀的灯谜人才,连同那些评委专家也会被更多的人们所熟知。“中华杯”电视灯谜大赛选手和评委合影
博览群书的吴仁泰深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他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在灯谜领域里继续辛勤劳作。因而八九十年代成了他谜文创作的黄金时代。1987年担任《中华谜语大辞典》副主编,并为最需要灯谜功底的“谜艺”部分执笔;1990年他又与柯国臻、金瓯联手编著出版《中国灯谜知识》;1999年他再次成为《中华谜典》章节最重的“谜艺”部分编委,在这些指导当今中华谜学的大型工具典籍中,最具适用性、学习性的莫过于“谜艺”,一法一体,简明扼要,引谜举例,准确精到。读者在学习谜艺的同时,也看到了吴仁泰学养深厚,博广精深的大家风范。 千禧之年,吴仁泰被《全国灯谜信息》、《中华灯谜》、《春灯》等5家灯谜媒体联合评选为20世纪百佳谜人,他又被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聘请为名誉主任,这是谜界对他最高的褒奖。 自吴仁泰第一篇《古谜欣赏》“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猜“慧”字,于1981年12月30在《合肥晚报》“杏花村”副刊发表后,他兴奋不已,他知道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审美提升与创造,仍然需要一个艺术灵感的获得与触发,而这种艺术灵感的获得与触发就在他尝试的这种灯谜欣赏的新文体中阐释。 他文思泉涌,笔走龙蛇,1985、1989年安徽文艺出版社两度出版了他编著的《佳谜欣赏.》第一、第二辑;1991年由他和柯国臻任主编,黄山书社出版的《佳谜鉴赏辞典》一书,汇集了马啸天、郑百川、陆滋源、钱燕林、周问萍、萧绍何、胡安义等31位谜坛精英的撰写班底,全书共收入鉴赏文章2100余篇,而吴仁泰一人就写了310余篇。这本大型灯谜工具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华谜书在灯谜鉴赏方面的空白,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1994年他编著的《奇谜妙谜趣谜》和《海外佳谜欣赏》先后与读者见面;同年他选注的《古谜集萃》又上了新书目;连同编入在其它佳谜赏析书籍中和各地报刊发表的灯谜欣赏,吴仁泰已撰写1600余篇,这个数字迄今为止还是空前的。 我翻阅了《古谜集萃》,约有2345条谜,经吴仁泰亲笔注释的就占1424条。加之他撰写的千余篇灯谜赏析,字里行间足见他对谜艺、谜法烂熟于心,对谜的各种体裁了如指掌。或素描、或写意、或重彩,“在点评上采用一谜一议体例,会更见他在纷繁的谜象上,用点笔传神的手法展示谜的内在蕴藏。以其简练之笔,精要之语,深入浅出,独抒己见‘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描绘出谜中万千气象,达到谜和评形神相辉的效果。”(柯国臻《佳谜欣赏》序) 这里,我们抛开常见的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暂且不提,仅他欣赏中涉及的清代沈雄、江尚质《古今词话》、明代江盈科《雪涛谐史》、以及《油诗三百首》、《东皐杂录》、《景德传灯录》、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杂》、宋代吴处厚的《青箱杂记》等等等等应在百余种之多,还有历代名联、俚语、民谣,举不胜举。似乎我们不是在看他的灯谜欣赏,好像是走进了中华书库,好像是参观古籍博物馆。见诸子,进百家,闻诗韵,念易经……。要知道他撰写灯谜欣赏的年代,电脑还没有进入家庭,无百度可搜索,无捷径可轻取。完全靠人脑的记忆,完全靠平日的积累,为了使每一谜注释准确无误,力争每一篇欣赏言之有据。他一次又一次走进图书馆去查资料,寻源头,一遍又一遍写信去求教专家学者,一回又一回在自家的书柜上爬上爬下,一页一页地不知翻阅了多少本经史子集,夜以继日,点灯熬油,才使这些原本无人问津、冷藏于书阁的孤本、旧书诗句在吴仁泰笔下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读者在欣赏灯谜妙趣的同时,也了解了掌故、遗事和其他文化知识。没有学富五车、博闻强记的大智,何以完成如此艰巨的灯谜欣赏工程?这是他殚精竭力,焚膏继晷的心血结晶,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最好诠释。 打开吴仁泰的佳谜欣赏,绝非是千篇一律的现成诗句为题,也不是惟引经据典皆评,而是南宗北派尽在笔下,现代口号也可赏析,为佳是前提。诸如:“C”猜体育名词“零的突破”、“竹叶连翘”猜电影“丫丫”、“提倡友谊第一”猜国名“赞比亚”等一样在他的笔下生华、出彩。须不知越是简单的谜题,留给赏析者自由发挥的余地越小,而吴仁泰依旧是画龙点睛,辞尚体要,删繁就简,阐明理趣。他的“出身不由己”猜宋人名“祖无择”这篇欣赏,俨然是一首打油诗:“出身不能由己,谁个不懂此理。题文政策鲜明,当然无可疑义。成谜亦从正面,着重是在会意。‘祖’宗‘无’法选‘择’,答底毫不迷离。虽为历史教训,慎防此等‘左’旗”。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赏析文章写到“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那可真是到了心手如一、挥洒自如的一种境界。 吴仁泰的佳谜欣赏,可以触摸到时代前进的脉络,可以感知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崭新气象,可以欣赏到火热生活的和谐韵律。从“人人树立四化志”猜字“德”到“台湾始终归一体”猜字“弘”;从“山里乡乡变了样”猜字“幽”到“左邻右舍关系好”猜集邮家“居洽群”;从“松绑之后发展快”猜物理名词二“自由能、加速度”到“万岁!伟大的党”猜政治用语“长期共存”,这些欣赏的选题,既是他在谜海中慧眼识珠的艺术洞察力所致,又是他坚持走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之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责任心使然。当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在五彩缤纷的火热生活中点燃之后,必将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正像郑百川先生讲的那样,吴仁泰是佳谜欣赏的开先河者,他对新时期灯谜创作起到了引导与借鉴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后学者一篇又一篇的古谜赏析、现代灯谜赏析接踵而至。这就是影响。 人常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谁?是你,是我,是他,是大家。 倘若有一天由我来执笔编写新时期灯谜史,笃定有一章节的标题就是:吴仁泰的佳谜欣赏和影响。 就是这样一位大家,2007年在八十二岁高龄时,他还应邀参加上海陆家嘴海内外金融灯谜创作大赛,依然宝刀不老,他创作的“今宵好向郎边去”猜股市用语“当日行情”和“轻车来听广陵潮”猜股市用语“一路上扬”双获大赛佳谜奖,真乃“老在须眉壮在心”矣。 纵观吴仁泰先生的灯谜艺术人生,他有中国文化人的风骨。“文化大革命”之初,他因灯谜作品遭人诬为“含沙射影”受到冲击,十余本手抄古代灯谜被焚之一炬,还被下放到皖南劳动。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下,他坦然面对,不附炎,不趋势,不放弃,表现了一个文化人的骨气。后来,他回到合肥工作,既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不为一顶乌纱俯就。他没有停止爱好读书的习惯,没有停止动手写笔记的爱好,照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第二届“庐州谜会”时,笔者和文章的主人翁一起讨论佳谜评选,有人提到在商品社会里有时可以放宽一些评佳标准,吴仁泰听后很生气地表示反对,他的话掷地有声:佳谜就是佳谜,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降低艺术标准(大意)。在座的刘雁云、徐添河和其他评委纷纷颌首称许。 2004年4月,第二届庐州谜会,吴仁泰先生(左四)与各地谜友合影
他有中国文化人的胸襟。1985年1月9日《安徽日报》刘浩记者以《学博心宽最有情》为题,报道其人其谜,揭示了他博大的胸怀和修养。在那次有关谜格的讨论中,与会者有人持有不同意见,他一样微笑面对,热情待之。在合肥谜友聚会讨论灯谜时,他不论辈分,认真听取不管是老朋友还是年轻人的发言。他一生虚怀若谷,广纳善言,博采众长。 他有中国文化人的操守。宽厚蔼然的吴仁泰在谜事活动中乐于助人的事早已成为佳话。1987年高中刚刚毕业的吴家宏,在范淑敏老师的引荐下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见到了他早就想拜识的吴仁泰老师,范老师把他作的几条谜拿给吴仁泰,吴仁泰接过来后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逐条分析、点评。等到他们相互熟悉后,他叮嘱这位年轻人可以随时到他家去一起“商讨”,这句叮嘱,让吴家宏一时激动地语塞。他曾和袁晖教授共同主编《中华谜语大观》,这本书没有向作者约稿,完全是从报刊中选取。书出版后,他收到稿酬,即委托合肥谜友代为逐人按条数寄发稿酬。早在二十多年前,二位学者型主编就已经知道自觉遵守法度,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作者,确实了不起啊!吴仁泰先生在指导后学
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笔者对他进行书信采访时,吴老写了8页信札给我,大半都是他要感谢和铭记的师友,除上面言及的几位之外,还有他敬为老师的南京张亚谟、钱燕林、周问萍;还有兰州刘子荫,还有郑百川、刘雁云等人。他心存感激一切在他从谜之中“或赐谜材”、“或予鼓励”的朋友。他说“只是写了几本小书,留点东西在人间”。他有如此大的著述,却是这般谦虚,这般至善,如此襟怀,怎不令人仰之、敬之。他一生淡泊名利,坦坦荡荡,他不图虚荣,平静如水,他的血管里流淌着鲜红的“道德血液”。 读者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代灯谜大师吴仁泰先生六十年的灯谜光荣吧。 2016年4月,本文作者田鸿牛与著名谜家苏剑先生在吴仁泰先生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