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系列短评——文明蕴化看陶寺

民生   2024-11-16 10:03   山西  

探源文明 赓续文脉



  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在临汾市襄汾县正式开馆。这是中国考古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大遗址保护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赓续历史,需要守护文明之光。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之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意味着我们古老的历史从“挖出来”到“保下来”又到了“活起来”。陶寺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光被四表、协和万邦,悠远而深厚的文明,弦歌不辍,赓续不绝,传承了我们厚重文脉,坚定了我们文化自信。


  开启未来,需要传承中华文脉。46年的考古历程,几代考古人艰辛付出,文明、文化的神秘符号得以解锁展露真容。彩绘龙盘、从未公开展示的圭尺、山西史前时期第一件牙璋,沧桑历史铸就中华瑰宝,这些文明之光饱含着先人的智慧,流淌着“何以中国”的基因密码。


  旧邦新命,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坚持保护、传承,中华文明必将重焕荣光。


  林山




为一座馆  赴一座城



  充满魅力的彩绘蟠龙纹陶盘、从未公开展示的圭尺、山西史前时期第一件牙璋……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开馆。方寸之间,一览千年。230件(套)珍贵文物、数字化的展陈技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中华文明早期形态,为我省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再添新气象。


  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未来,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着的文明根与脉。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陶寺遗址博物馆正是这样一处瑰宝之地,具备早期国家特征的都邑性遗址。何以中国?何以文明?在这里你可能会找到答案。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在“博物馆热”的当下,陶寺遗址博物馆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仍须不断创新展陈方式、强化数字赋能、丰富参观体验,让文物与考古、研学、文创、旅游等形成功能互补,构建多元表达,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文明根脉。


  为一座馆、赴一座城。今天,我们对望陶寺,一起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密码。


  陈力方




博物雅游 文化寻踪



  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以后,山西文化旅游的命运齿轮又开始转动,文物、古建又一次迎来了光彩照人的契机。


  放眼四顾,以陶寺遗址博物馆为中心节点,仅临汾域内就有壶口瀑布、大槐树、云丘山、乾坤湾等5A级景区,小西天、广胜寺、汾城古镇等文物古迹,以及临汾市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晋国博物馆等。以这些宝贵资源为内容的文化遗产之旅、尧文化研学之旅、博物馆之城之旅、壮美山河之旅等主题文化旅游线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尧天舜日,皇天后土。博物馆可以依托遗址,承载历史、凝结记忆,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走出库房,焕发生机;所在地可以依托博物馆,联动襄汾、临汾、山西,乃至全国的优质资源,引流旅客,面向社会公众创新提供生态化、体验式、研学型等的产品服务,提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中国方案。


  山右佳地,表里山河。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古建游珠玉在前;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万里长路、山河有情。陶寺遗址,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程的重要支点。来这里研读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探寻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中国密码……此行,值得!


  丰富多彩的山西历史、人文、文物、古建……正在敞开胸怀,迎接四方宾朋。


  朱慧



来源:山西日报



——“创文”小知识——


忻州市民文明公约

热爱祖国  建设忻州

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

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

敬老爱幼  邻里和睦

尊师重教  好学上进

移风易俗  崇尚科学

助人为乐  拥军优属

志愿服务  扶贫济困

健康生活  勤劳节俭

绿色出行  爱护环境

举止文明  热情待人

爱岗敬业  勇于创新


忻州广电
忻州市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