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冰雪经济发展迅速,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创新“冰雪+”新业态模式,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助燃消费新活力。图为游客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某滑雪场体验滑雪,感受冬日快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冰雪经济。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开放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具有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以及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见效快等显著发展优势。随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越来越普及,冰雪旅游热度持续提升。“冷资源”带动“热消费”的背后,正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技术进步和市场化应用,助推人工雪场和室内冰雪场馆不断兴起,冰雪活动不再被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所限制,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发掘和利用冰雪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冰雪经济发展格局。
冰雪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冰雪经济已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引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全国各地纷纷布局冰雪经济,推出丰富的冰雪旅游产品和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比如,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冰雪旅游热度持续走高,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景点备受游客青睐。预计2024至2025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会突破5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有望超过6300亿元。同时,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冰雪文化、冰雪健身等“冰雪+”融合模式的消费需求持续上涨,推动了冰雪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冰雪装备方面,销售市场不断扩大,从2015年的不到5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20亿元。此外,冰雪经济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新职业和新工种,如滑雪巡救员、雪道规划师等,为冰雪产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创造并促进更多就业岗位。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市场的不断深化,中国冰雪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望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动力。
冰雪经济受益于全球冰雪运动的普及、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科技创新的推动,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发展机遇。首先,全球范围内冰雪运动的兴起为冰雪经济带来了庞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强,冰雪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爱好者,推动了冰雪旅游、冰雪装备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在国内的普及程度显著提升,为冰雪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其次,消费升级的趋势也为冰雪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体验,而是更加注重品质、文化以及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这促使冰雪产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推出更多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再次,科技创新为冰雪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冰雪装备产业得以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冰雪旅游领域也在探索新业态和新场景。比如,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穿戴设备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的体验。
冰雪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冰雪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国内的冰雪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冰雪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限制了冰雪经济的整体规模,也加剧了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冰雪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资金压力大。冰雪场地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回报周期往往较长,这使得一些投资者对冰雪产业持谨慎态度,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冰雪产业的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冰雪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国内冰雪产业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冰雪运动教练、冰雪旅游规划、冰雪装备研发等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此外,冰雪产业的同质化发展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压力。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建设滑雪场和冰雪旅游项目,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这不仅降低了冰雪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
促进冰雪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促进冰雪经济健康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做好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冰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政策保障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统筹好冰雪经济的发展与安全,不断推动我国冰雪经济朝着专业化、产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持续迈进。
做好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推动冰雪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根据冰雪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确保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和支持冰雪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等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冰雪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不断提升冰雪旅游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加强冰雪运动场所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服务,提高冰雪运动目的地的可达性和便利性。比如,适当增加冰雪运动城市的火车班次或航班路线,为游客提供便利、多元的交通服务。另一方面,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冰雪旅游景区设施进行更新和维护,积极建设信息化设备;针对不同游客需求,支持建设各类民宿,提高服务质量。
构建全面的冰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冰雪经济长效发展。根据我国冰雪经济区域需求特点,优化人才培养布局与结构,在冰雪资源丰富、基础好的东北地区着重培养高水平人才,其他地区则侧重于普及型人才和基层教练员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多元化人才培养以适应全产业链需求。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冰雪经济相关企业为员工提供技能提升机会,表彰奖励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对于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完善其冰雪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实践教学,结合市场和行业趋势开设实用课程,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此外,着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积极招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练,并建立一套认证体系以保证师资质量。
完善为冰雪经济优质发展保驾护航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冰雪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推动各环节紧密合作,鼓励冰雪经济产业链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具有较强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此外,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冰雪经济领域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统筹好冰雪经济的发展与安全。在冰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加大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主动落实场地或者场馆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物资的储备等,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有效应对风险,确保冰雪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徐晓明,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韩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