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巢湖学院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科教兴国使命,践行高校时代担当,进一步引导我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决定举办巢湖学院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好省赛作品遴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2025年4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可以个人或集体形式报名参赛(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
学校成立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张 莉
副组长:周 祥 丁俊苗
成 员:校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财务处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校团委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校团委相关人员、各学院团委负责同志任办公室成员。
(一)主体赛作品要求
1.主体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1)自然科学类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论文作者仅限本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作品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有深度的、有思考的社会调查报告(参赛指引见附件3)。
注:参赛作品每篇在15000字以内,可自选上述5个组别中的一个报送。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
(3)科技发明制作
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以上三类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在2025年4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2. 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3. 参赛作品必须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4. 为了保证参赛作品能够参加全省、全国决赛,每支团队的学生负责人应在举办决赛的当年在校,如果已毕业离校,主办单位有权对其作品进行处理,另选他人进行代理。
(二)专项赛作品要求
本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另设3个专项赛:“揭榜挂帅”专项赛(方案见附件7)、红色专项活动(方案见附件8)和黑科技展示活动(方案见附件9),具体比赛安排待省赛组委会正式通知。
3个专项赛皆要求每个团队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主体赛事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作品评比,往届报送过的作品不得重复报送。
1.“揭榜挂帅”专项赛预计2025年4月发榜,选送参加专项赛的作品不受限制,可以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组队,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每件作品仅由1所高校推报),作品提交方式另行通知。
2.红色专项活动预计2025年8月初开展校赛评选,推荐40%的优秀学生实践成果参加省级展示。学生实践成果可以是心得体会、调研报告、视频作品或其他丰富形式。支持学生依托近两年内(2023年7月至今)参加过的符合要求的自身实践经历,经过沉淀提炼、深度思考,完成新的实践成果,参加到活动中来。最终作品应该是既有短视频(时长5分钟以内),又有调研报告(字数在5000字至10000字之间),两者为1件整体作品的优秀作品。
3.黑科技展示活动2025年5月开始报作品,可以是视频或者图文,支持跨地区、跨校组队,报送方式另行通知。作品应是针对前沿领域、或具有高精尖色彩、或会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超越性的,让人感觉出乎意料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或应用前景)的实物或者技术,或者充满奇思妙想、脑洞大开的,灵活创新运用学习接触到的科学知识的,体现了严谨、开放的科学思维的,能够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小”问题的,具有一定创意性、趣味性的实物或者技术。
(三)其他要求
本次大赛所有参赛作品作者须签订:
1.承诺书,参赛者承诺对参赛作品须享有完全知识产权,无权利瑕疵及权属争议。
2.授权书,授权主办单位结集出版、发布其作品(简介)以供监督及成果转让。
(一)本届竞赛遵从《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试行)(见附件1),作品评审参照《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见附件2),另行制定。
(二)学校成立专家组,对申报作品予以评审,并遴选15件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
(一)宣传发动(2024年11月18日-2025年3月15日)
在预通知基础上,印发大赛实施方案。开展赛事宣讲和培训,进行项目初步遴选,各参赛学生、团体准备参赛作品。
(二)学院初赛(2025年3月16日-2025年3月底)
各学院组织专家评委对申报作品进行初赛评选,遴选优秀作品排序推荐,参加学校复赛。推荐作品须填写附件4《申请表》、附件5《申报书》和附件6《汇总清单》,由各学院汇总提交盖有学院公章的纸质版材料1份(个人不予受理),于2025年4月1日前报送至校团委306办公室(电子版请发送到chxytuanwei@qq.com),联系人:王时玉,电话:82361413。
请各学院组织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加入巢湖学院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交流QQ群(群号:781690982),有关比赛的通知、实施方案、培训资料等将通过此群同步发布。
(三)学校复赛(2025年4月初)
校赛主办单位组织专家评委对各学院推荐上报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审,确定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学校决赛。
(四)学校决赛(2025年4月上旬)
校赛主办单位组织专家举行终审决赛,各项目成员需进行现场展示和项目答辩。
(五)申报参加全省、全国大赛(2025年4月底-2025年6月)
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省乃至全国决赛。
(一)本届赛事根据作品提交和评审情况设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并对获奖团队颁发获奖证书。对荣获一等奖作品的指导老师,授予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同时依据各学院组织发动情况、学生参与面、作品提交数量、校级以上赛事获奖情况等,评选4个优秀组织奖。
(二)对在全国和全省总决赛中获奖的团队项目,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予以奖励,同一项目获得不同层次奖项,奖金就高发放,除此之外,不再进行其他奖励。对大赛获奖的教师和学生,各学院在教师年度考核、学生综合测评以及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具体办法由各学院自行制定。
(一)高度重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精心组织。各学院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激发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参赛热情,精心组织作品撰写(制作)和遴选工作。特别是要为参赛学生做好服务,多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专业指导教师、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要调动专业负责人、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竞赛的指导,使“挑战杯”成为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有效载体。为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要求:学生数不足1000人的学院,上报参赛作品数不得少于6件;学生数在1000—1500人的学院,上报参赛作品数不得少于10件;学生数在1500—2000人的学院,上报参赛作品数不得少于15件;学生数在2000人以上的学院,上报参赛作品数不得少于20件。
(三)加强宣传。各学院要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品牌在我校师生中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师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利用团属新媒体平台,多渠道晒出参赛作品。校赛主办单位将对获奖作品和优秀成果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附件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试行).pdf
附件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pdf
附件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pdf
附件四:巢湖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表.docx
附件五:巢湖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doc
附件六:巢湖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作品申报汇总清单.xlsx
附件七:第十一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工作方案.pdf
附件八:第十一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方案.pdf
编辑 | 陈嘉希
素材来源|共青团巢湖学院委员会
校对 | 郑甜甜 孟令冉 张姗姗
校审 | 鲁鹏程
审稿 | 王林
投稿邮箱 | 2354110077@qq.com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