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署,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自治区民委与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推出“同心筑梦先行区 努力创建示范区”系列报道,展现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建设先行区、努力创建示范区的昂扬风貌,为推进全域示范创建、行业特色创建、部门系统创建、全民广泛创建提供实践样本。
金玉龙:让老百姓共享“绿色财富”
80后的金玉龙没有想到,自己来西吉县创业8年,就成了当地地膜界的名人。
要说他用了什么高招,关键就是能吃苦、讲科学、有爱心。
2013年左右,西吉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被遗弃的地膜碎片,它们或被风沙半埋在干涸的土地里,或挂在干枯的树枝上。这些废旧地膜不仅影响土地的再次利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当年西吉县就出台了促进地膜回收的新规定,农民可用两公斤旧膜换取一公斤新地膜,刚开始运行时遇到了回收点少、路程远、回收成本高的问题,西吉县有针对性地修建了旧膜回收点,残膜回收工厂等,还对每年残膜加工量达标的企业给予奖励。
经过3年整治,村庄有了新变化,废旧地膜的回收渠道已然打通。然而,回收废旧地膜的补贴大多是针对企业的,农户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6年,金玉龙来西吉县做项目考察,看到当地因缺少产业,村民们的生活困难,就想过来帮帮他们。金玉龙关注到农业生产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地膜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这才是农民最关注的事情。”他将目光聚焦在了地膜产业上。
经过实地调研,请教专家,与农民交流,他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传统地膜仅能使用3个月,使用后失去弹力,难以回收,且地膜不容易降解,能在地里残留三到五年,或更长时间,造成“白色污染”;二是现在废旧地膜虽然已经开始回收,但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即使企业回收了大量废旧地膜,该怎么利用?
如何将治理“白色污染”事业向可持续、高质量推进?成了金玉龙的心头大事,经过几年沉淀,他准备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2019年,金玉龙成立宁夏金曜塑业有限公司,他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换来一项接一项的成果:
成功研发出了针对不同农作物的黑白地膜、反光膜、生物降解膜等各种功能性地膜。
通过优化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将地膜的质保期从原来的3个月延长至现在的18个月,可以实现一膜两年用。
高标准可回收耐候地膜为干旱的西北地区土地起到保湿保墒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在使用后整片回收。
……
公司先后取得了3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产品畅销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公司外观。
新产品的应用降低了地膜的使用成本,渐渐地,西吉县老百姓知道了有个帮他们省钱的金玉龙。西吉县吉强镇水泉村,43岁的村民祁军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成本下降,我们的收入就提高了。”
金玉龙生产的地膜出了名,他与群众共富的决心,同样有口皆碑。
生产车间。
金玉龙打破以往残膜补贴补给加工企业的模式,将企业得到的所有补贴都补给农民,也就是企业按照一吨废旧地膜一千多块钱的费用回收农民捡拾的废旧地膜,并且再向农户每吨补贴200元运费。
“每年进入农闲时节,我就失去了收入来源。去年开始我跟着大家捡拾废旧地膜,稍微勤快一点,娃娃的生活费都挣回来了。”祁军说,希望家门口多一点这样的企业。
老百姓捡拾废旧地膜的干劲越来越足,废旧地膜回收率从80%左右提高到了95%以上。
这五年,金玉龙的企业累计回收废旧地膜7.3万吨,向农户补贴运费1460万元。
配送地膜。
“我们不仅要回收废旧地膜,还要利用好废旧地膜。”金玉龙投资7600多万元建设了全区最大的废旧地膜加工基地。“回收回来的废旧地膜,被转化为颗粒,用于生产滴灌带、PE排水管、塑料菜筐等产品,实现了废旧资源再利用和增收的多重效果。”金玉龙说。
环境好了,农民富了,企业发展壮大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也多了起来。金玉龙的公司员工已增加到150余人,每年发放人工工资950万元。“我在公司干得非常开心,因为我们公司的基本工资在宁夏来说不算低,而且公司还有额外的福利,比如给员工子女大学4年的教育资助等。”金曜塑业员工王霞说。
“看到各族群众,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受益,看到员工的生活因为这份工作而有了改变,我觉得一切都值了。”金玉龙说。
来源:宁夏统战
编辑:马翠兰
审核:黄琛 顾月娟 贾学军
邮箱:pltzb609513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