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色字关注“浮梁发布”
廊桥,是桥也是廊,于桥面之上构建长廊,不仅为桥梁披上了一层守护的外衣,亦赋予了行人一方避风遮雨、休憩谈笑的温馨角落。在诗歌中常常被描绘为连接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如“廊桥点缀意深浓,春景江南水墨重。”“万籁无声响不停,廊桥观夜色,漫山遍野尽繁星。”廊桥,不仅是美丽画面的代名词,更成为守望山水与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宛如镶嵌在群山碧水间的明珠,看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成为不可多得、无法复制的文化遗产。据景德镇市结合四普工作对廊桥开展专项调查统计,全市共有廊桥约8座,其中,我县有5座。
这一座座廊桥传承着浮梁的历史文脉,请跟随小编漫步浮梁的廊桥,穿越时空,聆听往昔故事,在历史与自然的对话中感受那份独特而悠远的魅力。
登云桥
登云桥位于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富春河流域与金沙滩河流交汇处的码头上游。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由严台江姓始祖江仲仁的后裔子孙江士润独资捐造,为单孔石拱桥,桥面跨度长15米,宽8米,桥上建有长生亭,属砖木结构。2011年6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拱桥的石材均经石匠精心打凿成六面平整、大小不等的青石板铺砌而成。桥的上、下游拱顶中央处,各嵌有用青石板雕刻的阳体字“登云桥”。登云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人通往严台和徽州古道东祁门和祁河的必经之处。
富春桥
富春桥位于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是单孔石拱桥,为明代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修建,是古代进入严台的必经之路。这里桥体中央嵌有一块石碑,上书“富春桥”三个大字。古人在此有诗云“百丈绦纶百丈合,千金难买此中来。冰轮清浸湘江晓,静影光浮活水回”。2007年4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严台东、西、北三面群山环峙,遍山樟松,绿波似龙。富春山和武云山于村前形成合抱之势,青龙白虎将村口紧紧圈定,又在富春山和武云山合抱之处结起一道护村长堤,安上城楼城门,把严台村南这一条唯一通向村外的石板道路和水口锁定起来,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道护村长堤建于清朝,虽宽不过3丈,却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以前屏障之后是一处大水塘,无人敢翻越。从外看,只见墙楼和参天古树,很难窥视村内虚实。东、西、北三向山势高峻如一道道高墙,飞鸟要越过高山进入村中都会发愁;城楼铁门锁定,外人根本没有办法进到村中,盗寇到村口窥探严台以后,总因弄不清楚村中情况而只好自己回头。而严台江氏就在这瑶池天府中繁衍生息,过着比较安定的士商生活,为拥有这一块世外桃源而欣慰和自豪。
梅岭桥(红军桥)
梅岭桥(红军桥)位于浮梁县瑶里镇五华村,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单拱石桥,横跨于河流南北两岸,总长约14.94米;桥上建有廊亭,面阔3.80米,进深7.77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山墙,小青瓦屋面。1994年6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梅岭桥(红军桥)是徽饶古道上的一颗明珠。梅岭桥(红军桥)又叫“观云亭桥”,桥上建有廊亭,原是供往来的商旅、劳作的村民纳凉、避雨、休憩之用。
1937年12月和1938年2月陈毅同志曾两次来到瑶里,领导在皖、浙、闽、赣南方四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进行改编。改编后的部队经过训练和扩编,士气高涨,政治和军事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改编部队随后告别了瑶里的父老乡亲,告别了支持和养育他们近十年的革命根据地,沿着徽州大道经梅岭桥(红军桥)开赴苏北抗日战场。据说,当年经过梅岭桥(红军桥)的新四军连续三天三夜没断。
双源桥
双源桥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前程程家村,建于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是一座亭桥合一的廊桥。桥上建有双源亭,亭内梁上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由师德英、齐任胜出资建造。桥为单拱,拱部以打制规整的长方楔形青石砌筑,拱顶部有石头匾额,上刻“双源桥”。2012年9月公布为浮梁县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聚秀桥
瑶里聚秀桥位于浮梁县瑶里镇高岭村水口。聚秀桥又称“永秀桥”“水口亭”,始建于唐末,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是一座双幅单拱桥。桥长16米,桥高5米,桥宽约12米,拱径3米,拱跨4.8米,桥上建有亭子,称水口亭、俗称凉亭,是高岭瓷土矿遗址的附属建筑。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是一座“四合一”桥,它巧妙地将桥、亭、庙、阁四种不同的建筑形式融为一体,桥上筑亭,亭内修庙,庙上架阁。它不仅减轻了桥身的负荷和桥基的压力,而且洪水来时稳如泰山,可谓是古代桥梁史上的一朵奇葩,体现了古代高岭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该桥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座双辐石拱桥。
桥上亭门上方嵌有一块青石板,上刻“玉岭云峰”四字,字体端庄秀气,相传为宋理宗赵昀亲笔御书。“玉岭”是高岭过去的名称。亭内立面矗立着四块明清时期的功德碑,碑上刻着为重修此桥捐款人的名字及所捐金额。四块碑从右往左依次为明万历三十四年的《聚秀桥记》、清康熙二十五年的《永秀桥记》、雍正元年的《修路碑记》和乾隆三十六年的《重建庙亭记》,是考古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研究古代桥梁史和碑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桥面全部由一尺见方的花岗岩铺砌而成,面积约150平方米,共有36根柱子。亭内原来建有两阁三庙,供奉观世音菩萨、关圣大帝、许真君等佛像和神像。整座亭雕梁画栋,肃穆华丽,可惜“文革”期间全部被毁,如今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廊桥孤独地矗立在这里,成为高岭村古老历史的见证。
谢谢阅读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留言功能已开启,欢迎留下你的观点
往期回顾
编 辑:孙伊安娜
审 核:庄金敏
监 制:朱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