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
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
您的年货准备好了吗?
民谣中说:“二十七,宰年鸡”,为什么要在二十七宰鸡呢?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其实是取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在天津,讲究只能用公鸡。为什么一定是公鸡呢,母鸡难道就不行吗?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深究起来就会明白,在旧时以男子为主导的父系社会,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同了男子为大的观点,认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过年这么隆重的节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鸡了,而且公鸡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显着气派。另一方面,那时人们都比较穷,母鸡下的蛋能换油盐钱、补贴家用,自然就不舍得杀母鸡了。
宰烹调鸡也有讲究:做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时也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因为在春节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因为老例儿讲究进入初一就不能动刀,所以得提前准备。另外,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上吃,需摆放在桌子中间,而且必须是整只放,不能切块。
腊月二十七也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故有民谚有云“二十七赶大集”。
旧社会时,老百姓普遍没有存款,置办年货全靠老板发的工钱,在外打工的人拿不到“年终奖”根本没脸回家过年。老板则是能拖就拖,不等到年根儿根本不发钱。因此,虽说大小店铺早在腊月十五就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可是非得等到年根儿底下,必须马上置办年货时,拿到“年终奖”的老百姓才会涌入市场。这天各大年货市场都是人山人海,紫蟹、银鱼、吊钱儿、聚宝盆、石榴花、年画、空竹等极具天津特色的商品都是抢手货。
老天津的年货市场,分布在宫南、宫北大街和估衣街、大胡同、北马路、锅店街等处。一到春节,这些地方被各色年货挤满,年味儿十足。
如果要在当年天津找一处最能体现津韵年味儿的所在,非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一带)莫属。每年的腊月初八至转年的正月十五,这里是天津最繁华的年货市场。对此,有1931年春节前夕《益世报》刊发的年节文章为证,其中称:“天津市面,最能表现旧历新年之征象者,盖无过于宫南宫北两街,凡年节需用之品,应有尽有,无美不备。”
1956年春节前的天后宫前年货市场
一进腊月,宫南、宫北两条大街挤满了摊位,福神街大墙上贴满了用红纸条写成的“年年在此”,那是预定好的摊位位置。据说到腊月十五“出全街(音gāi)”,意思是到腊月十五这日各种货摊全部出齐,抬眼望去那真是火红世界,热闹非常。摊主的吆喝声,鞭炮声,抖风葫芦声交织起来,好似浑然天成的交响乐在空中回荡。真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节选自《说津道卫》 (作者崔波)
1955年1月,春节快到了,妇女们在天后宫年货市场上挑选自己喜爱的绒花。马英 摄
1981年,天津市食品公司第二加工厂生产的长城牌玫瑰肠是天津市民年货必不可少的选择。韩振铎 摄
1984年1月,春节前夕天津年货市场的繁荣景象。陈则云 摄
1990年天津年货市场上,顾客们购买桂顺斋的糕点,用于节日馈赠亲朋好友。
年货是过年仪式的重要载体,每一种年货都承载着一段回忆,诉说着一个故事。从年货大集争购暖水瓶到网购新晋年货车厘子,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人的年货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无论怎么变,年货代表的“年味”,代表的祝福新年更美好的心愿一直在流传。
一起来看看这些天津人的爱不释手的独特年货
↓↓
这可不是普通的糕点
这在天津人的年货清单里
蛤蟆吐蜜
不得不提的“蛤蟆吐蜜”
虽然被称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