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渭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果敢聪慧、勇于开拓的儿女。如今,“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越来越多的渭南人走出家门,走向世界,用勤劳和汗水,用智慧和实力,在异国他乡书写着属于渭南的辉煌篇章。
大荔冬枣酒在第31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受到外国参展代表关注他们,带着渭南的坚韧与自强,诠释着新时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跨越亚欧非的发展大路上。
渭南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 “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古代,渭南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货物集散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如今,不少渭南人在 “一带一路”的大舞台上共同创造着“渭南人的故事”,为渭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着一己之力。丝路推介官王杰到罗马尼亚拜访渭南乡党李洛西
中医出海,“圈粉”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城市中心,蒲城人李洛西开的中医馆坐落于此,他擅长的针灸和穴位按摩在当地备受好评。20多年来,他不仅在当地举办了多期推拿按摩培训班,培养了近300名洋学生,还开了中医馆,利用祖传的中医知识和手法,为当地人减轻病痛。随着“中国医生好神奇”的消息在当地广泛传播,李洛西成了当地的“大明星”,不仅时常接受当地主流媒体的采访,还在业余时间为当地保健报纸撰写了近百篇关于中医文化的文章。除了日常诊疗之外,李洛西还接受当地学校邀请,为当地孩子们教写毛笔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这种交流打破了文化隔阂,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尊重。中亚种麻,跨国农业先驱。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富平人辛增勇是小有名气的“农场主”,经营着一个大规模的亚麻农场。2017年,辛增勇前往哈萨克斯坦了解农业生产,发现当地土地承包费用低廉,而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经过调研,他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到外国种地去。2018年,辛增勇在哈萨克斯坦承包了1.5万亩土地,第二年增加到2.25万亩。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小小的亚麻籽借助中欧班列这条“主动脉”将亚麻籽运回国内,不仅连接起两国农业和商业的交往,还造福了哈萨克斯坦当地农户和商人,国内经销商也从中得到了大实惠。横跨亚欧,传播渭南形象。行走、探索、记录、连接……炎炎夏日,“丝路驼队”变“钢铁车队”,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成为“时空之链”上的奋勇跋涉者,历时54天,穿行亚欧大陆13个国家,行进1.7万余公里,“一带一路”上留下媒体记者的独特印记。丝路渭南推荐官王杰,携带着渭南精心准备的丝路分享礼,带着渭南人民一声声“世界你好 我是渭南”的亲切问候,穿越大西北、跨越戈壁滩、横穿里海黑海,向欧洲挺进。一路上,推介渭南,宣传渭南,结识国际友人,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活力、多元的渭南,让世界认识渭南、了解渭南、结缘渭南。华州皮影、洽川葫芦、木兰摇等“渭”字号非遗文创产品跨越万里,在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家精彩亮相。民间外交,推动国际合作。临渭人魏新民经营的公司主营出入境旅游、航空运输及进出口贸易业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俄两国民众交往日益密切,魏新民的身影也越来越活跃,成为对俄贸易的领军人物。他先后三次被授予“莫斯科优秀警察”荣誉称号,是北京申奥成功背后的无名英雄,让中俄双语教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渭南落地开花。他致力于推动中俄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中俄青年夏令营,让两国的年轻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了解,为中俄友好关系的长远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汉字搭桥,促进民心相通。2016年初春,合阳人王大平回到家乡,作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筹划首届“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仪式。字圣仓颉在白水造字作书的传说与“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的文化定位高度契合,首届“一带一路”年度汉字成功发布,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涌起一股汉字文化热潮。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年度汉字活动已举办八届,成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民心相通的知名品牌项目。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心灵相通的纽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渭南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了多重角色,他们的活动不仅增强了渭南与世界的联系,也为“一带一路”倡议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色彩。
田野到世界的跨越。提及渭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农耕文化。在“一带一路”的浪潮之中,渭南人带着家乡的特产与技术,远赴海外,将渭南“土特产”推向国际市场,让世界的餐桌因渭南的味道而更加丰富多彩。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让渭南的名字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技术与智慧的输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渭南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建设力量。他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从高铁到港口,从电站到通信网络,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有渭南人辛勤付出的身影。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搭建起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让“中国建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赖的代名词。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渭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渭南的艺术家、学者和民间艺人,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将传统戏曲、民间艺术、手工艺等带到国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他们也积极学习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文化,实现了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上的渭南人,不仅是渭南的骄傲,更成为“一带一路”上最闪亮的明星。他们的故事,是渭南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美好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上也存在差异,共处时必须相互尊重、包容差异,共事时必须帮贫扶弱、均衡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共同的事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合作好、发展好、分享好。”如何让“渭南人的故事”在“一带一路”上越来越精彩,还需从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产业合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交流与互鉴以及民间外交与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
以“敢为先”鼓励企业和个人拓展海外市场。“立得住”是渭南国际传播最深、最牢的底。不论是上线平台还是开设账号,渭南是一座“敢为先”的城市。2018年“世界你好 我是渭南”全球多语种传播平台的上线,让渭南的国际表达告别过去的“游击战”,有了集中发声、集中展示的阵地,把渭南“送到”海外受众的家门口。通过这个“大喇叭”,对外讲好“渭南故事”,对内讲透优惠政策,通过举办对话论坛、友好活动、经贸博览会等,给大家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渭南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个人拓展海外业务和市场,有序参与“一带一路”沿线项目。
以“强技能”提升跨国合作和国际传播效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推动双方在经贸、农业、教育、友城等领域的合作。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铁路专业技能培训,面向沿线国家开设铁路专业课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中亚职业农民培训”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推广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成果。在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外语技能等方面实现稳步提升。借助民间力量丰富国际传播主体,吸引更多人士参与国际传播事业,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以“新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完善和提升“世界你好 我是渭南”多语种传播平台的功能和影响力,通过多语种、多平台、多领域的跨文化传播,运用新技术、新表达,让世界更加了解渭南,让更多“一带一路”上的渭南人展现出更加精彩的风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渭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鼓励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创造,让渭南的非遗文化走出国门,深化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上绽放光彩。外国青年在渭南市参加“Z世代”画像中国活动
渭南,这个曾经的丝路重镇,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一带一路”的舞台上。“一带一路”上的渭南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用实际行动实现“走出去”的价值。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会有更多的渭南人加入到这场伟大的征程中,共同绘制一幅跨越时空、连接梦想的壮丽画卷。(渭南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