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陕西师范大学中俄食品与健康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师路鹏飞第二次带队参加“挑战杯”竞赛。2018年,还在读大二的路鹏飞便加入了课题组,围绕秦巴山区如何种好茶展开研究。伴随着“三农”工作的重心由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也转向了“如何实现茶叶高值化利用”。
此次参赛的项目负责人段新婷是课题组的“第三代”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该研究已经成为一场接力赛,前辈的“托举”让项目从实验室走到了田间地头,后辈的续力,让当地的百姓实现了从“有钱赚”到“赚得更多”。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
青年学生“自找苦吃”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届竞赛中,来自全国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433个青年学生团队,发扬“自找苦吃”精神,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充分运用专业所学,为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供着不同解法。
于是,以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特色为牵引,盛君和团队探索出了“以陶瓷为媒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和美乡村建设模式。“坚持一村一品策略,通过品牌赋能、文化赋能和服务赋能三大路径,乡土文化与瓷器艺术的珠联璧合,让乡村的多彩魅力被更多人‘看见’。”盛君如是诠释团队的初衷。
来自南通职业大学的“天宫画师”们,画出了乡村土特产新的生命力。团队负责人邓梓雅介绍,最初团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较为常见的创意墙绘和IP形象打造上。但很快他们发现了这一路径的弊端:效果不持久且受线下渠道制约。
以此为指引,邓梓雅团队充分结合土特产特点,做好创意IP设计,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直播电商嵌入乡村数字画卷平台,让农户直接对接消费者,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与此同时,进行优质内容的垂直输出,形成长效效应,切实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青年团队攻坚核心技术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决赛项目中,众多高科技项目成果,无不凸显“将科学技术根植于社会发展需求土壤”的理念。
2023年12月,陕西省首条百万吨优质中厚板材生产线在汉中正式投产。马超凡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信息,从江苏深入陕西,探究当地钢铁厂在焊接中存在的特有问题,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技术与设备,攻关了将小功率激光与大电流电弧耦合、可承载大电流的缆式焊丝、焊接全过程跟踪监测系统三大核心技术,研制出激光大电流复合焊接新型技术与装备,成功帮助解决陕西钢铁产业链深加工中的焊接难题。“我们的产品已在多家钢厂和船企完成应用验证,可以使企业成本节约近一半,效率提升近三分之一。”马超凡说道。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矢志不渝的追求。如今的这条路上,青年人才正在挑大梁、当主角。
得益于学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彼时还是大二学生的项目技术负责人翟少博加入了“陕西省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此后一路硕博,开始了长达8年的技术积淀。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导师“做难事必有所得”与“翟师兄”“凡事都要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感召着一届又一届学子加入这一团队。目前,该团队部分核心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产民机飞行管理系统研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同样斩获金奖的还有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亚洲新材——Cu基微纳米粉体新材料制备及其增材制造技术领跑者”项目,该研究打破了Cu基微纳米粉体新材料的国际垄断,使国内市场也可以使用到耐高温性更好,稳定性能更高的材料;西安交通大学“云孪科技——大规模退役电池梯次利用行业领跑者”项目团队搭建了业内首个电池机-电-热耦合的数字孪生快速检测模型,填补了国内退役电池快速检测领域的空白……在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阵地中,蓬勃的青春力量接续涌现。
打通“赛场”与“市场”
科创青春力量生生不息
11月2日,为期三天的“秦创原·青年创新领航计划暨青创训练营”圆满结营,并在西安交通大学成功举办项目落地签约对接会。洽谈结束后,114个优质科创项目与产业、金融、服务等资源方完成签约,后期将持续获得来自秦创原发展公司及其资源体系提供的全方位科创服务。
与秦创原达成合作意向,让盛君团队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最近调研我们发现陕西陶瓷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希望未来能与陕西省合作,以瓷为媒,建设富有陕西特色的和美乡村。”
点亮“”和“”
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点亮“”和“”
分享给更多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