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便携“蒸锅”怎么用?去武王墩墓探秘古代“做饭神器”

时事   2024-11-19 10:24   安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楚辞·招魂》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从刀耕火种、耒耜之勤,到仓廪殷殷、炊烟袅袅,凝结着无数辛劳与智慧。

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大量珍稀文物出土,更清晰地还原历史风貌。其中一次出土五件青铜甗,数量之多,为同时期罕见。这种古老的蒸煮炊具,沧桑质朴,透过它,似可感受昔日烟火,探寻粥饭之源。

甗,源于器物组合,下为鬲或鼎,可烧水可炖煮。上为甑,底有箅孔,通过蒸汽上升,把谷物蒸熟,这应是今天蒸锅的原型。
先人劳创,福泽后代,令人慨叹。
商周时期,种植逐步取代渔猎采集,为人们提供主要食物来源。
五谷六仞,设菰粱只;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在《诗经》《楚辞》中都有生动描绘。

与之相应,甗等蒸煮食器更为普及,《周礼》所列“八珍”中,“淳熬”和“淳母”,就是把肉酱浇在稻米、黍米蒸饭上,可谓古代版“盖浇饭”。舌尖上的变化,映射出背后的社会大变革。

武王墩墓的五件青铜甗,造型纹饰素淡简约,属于战国晚期普遍风格。
仔细探查,其中一只却大有玄机。奥秘就在它的立足中肘,浮雕兽首背后竟藏有机关,可使三足折叠90度,整尊甗似瑞兽由立变卧,仪态观感立时不同。

这种折叠设计,在今天看来何其普通,但在久远的青铜时代,却极为罕见,对材质、工艺都要求甚高。
专家初步判断,它符合文献中“行器”的记载,便于携带,使用惬意。或许,它曾跟随墓主人考烈王,征伐会盟、郊游狩猎、外出祭祀,见证过风云变幻,身后又长伴左右。
武王墩楚墓,一次出土如此数量青铜甗,是楚国的独特礼制?还是对以食为天的格外尊崇?而精巧的折足甗,是楚地原创革新?还是外来礼赠贡品?
一次考古新发现,又带来更为深邃的待解谜题。
文物的价值,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此:知所从来,明将所往,激扬文明自信,方能薪火永续。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延伸阅读 ▼     

任泽锋赴基层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并开展调研督导活动

张志强率队赴江苏省、上海市招商考察

东淝河特大桥正式合龙!

淮南市对小区内临时停车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吗?“新媒问政”为您解答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淮南日报
在这里看见淮南,更多资讯请下载观淮客户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