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八十年代的集邮盛况,心中不免涌起一阵阵怀旧情感。
当时的邮票市场繁荣昌盛,几乎人人手里都有几张珍藏的邮票。
反观今天,新邮的市场却一片冷清。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也许从中能得到一些启示。
1980年,JT邮票的发行量大概在一二百万套,到了1983年增加到三四百万套。
这是在有大量通信需求和海外需求的背景下制定的发行量。
这一时期,邮票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体现,吸引了大量的集邮爱好者参与。
到了现在,通信需求早已大幅减少,海外需求也不如从前,然而新邮的发行量却高达六七百万套,甚至还有一千多万套的。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如此庞大的发行量,放在八十年代中期也得打折啊!
这实在令人费解。
有人或许会反驳说,现在也有发行量少的“短腿”邮品,比如佳邮评选小型张,发行量仅有8-20万之间。
可是,八十年代的短腿邮品仅有寥寥几种,例如中美小版张(发行量2.7万张)和双加字张(发行量10万张),反观今天,短腿邮品多达几十种。
就像调味品一样,短腿邮品多了,也就失去了稀缺性,变得不再那么吸引人。
分析下来,今天新邮遇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发行量过大。
有人问,是不是因为80年代集邮人少,所以发行量少呢?
其实不然。
根据集邮联的数据,1984年的集邮者约有500万人,到了1990年增加到约800万人,而今天的集邮人数却只有一二百万人。
集邮者人数减少,新邮发行量却大大增加,两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么,发行量为何不合理?
究其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打折销售,维持市场稳定。
但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
如果不把发行量及时减少到合理的程度,提振集邮群众的热情,集邮市场的未来将更加黯淡。
人心一旦丧失,再下决心改变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面对如此困境,集邮界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当然不是!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发行量和市场需求。
如果邮票发行部门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减少发行量,增加邮票的稀缺性和收藏价值,那么集邮市场的热情必然能够重新被点燃。
举个例子,看看今天的短腿邮品发行情况,这些品种虽然数量少,但因为过于频繁,反而失去了吸引力。
就像糖果一样,偶尔吃一两颗很甜美,但吃多了就不再觉得特别。
我们需要的是适度的发行策略,既保证一定的市场供应,又不至于泛滥成灾。
八十年代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的集邮市场要想重现昔日的繁荣,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发行量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激发人们对集邮的热情,让邮票市场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集邮爱好者的你们,觉得减少新邮发行量能否真正提振市场?
还是说,这背后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挖掘和解决?
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为集邮市场的未来出谋划策。
让我们一起期待集邮市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