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里,就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去看医生,跟医生诉苦说,孩子咬指甲太厉害了,怎么也制止不了。
家长也苦口婆心地劝过孩子,甚至往指甲上抹辣椒、芥末、盐等等办法都尝试过了,但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老师还说,临床上发现,咬指甲的孩子通常是比较乖的孩子,因为他们性格温和,也不会产生打人骂人等激烈的发泄方式,所以内心的不愉快就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
二:损伤指甲严重则引起甲沟炎
三:影响孩子的颜值
四:因指甲不美观而自卑
五:心理问题
孩子很多“不良行为”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其背后可能藏着孩子的需求。
《儿科神经病学研讨》中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多达70%的发育期儿童都会有一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行为,如咬指甲、抖腿、挤眼睛等。
这些小动作的出现是有原因的:它们是一种感官的自我调节方式。
当儿童不安或焦虑时,吃手、咬东西等重复行为,可能释放一种能产生舒缓感觉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让他们感到平静和专注。
不妨借鉴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在孩子经常啃咬的手指上,贴一个可爱图案的创可贴
当然,许多孩子还是靠自己的力量,抵御住了负面情绪的影响,但许多孩子就这样保留下了咬指甲的毛病一直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