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方口镇
隶属于忻州市宁武县
地处宁武县城北部
东连薛家洼乡
南靠凤凰镇
西接神池县龙泉镇
北邻朔州市朔城区
是宁武县海拔最低的乡镇
阳方口镇在宋代名为
“杨家将驻防的关口”
简称“杨防口”
明代叫“羊方口”
清代称“杨方口”
民国年间改叫“阳方口”
沿用至今
1949年阳方口镇境域属宁武县第一区
1984年由阳方口公社改为阳方口镇
截至2020年下辖17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阳方口村
1
阳方口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为半山半坡土石区。境内最高峰位于天王城山,海拔1710.7米;最低点位于河西村,海拔1260米。全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冬季雪少风多,春季干旱多风,无霜期130天左右,全年雨量集中于7—9月,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阳方口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恢河是境内最大的河流,从南至北流经石湖河村、东麻峪寨、西麻峪寨、石咀头村、河西村等地。恢河上建有一座九孔石桥,与两侧长城衔接,桥前置九头铁牛,皆以铁链相连,所以这里也被称为“九牛口”。当年,桥下奔涌河水,桥上托着长城,十分壮观,为中国古隘关口的一大奇观,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旱关重镇。民国年间铁牛被水冲走,桥亦被水冲毁。
阳方口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边塞重地。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阳方口堡的战略地位:“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明臣廖希颜在《三关志》中亦称其为“晋北第一要地”。如今,这里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通往内蒙古、大同、太原等地。北同蒲铁路、宁岢铁路、神朔铁路和忻保线、阳平线、大运线等公路穿越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宋代历史上著名的雍熙北伐就发生在阳方口。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想趁辽国新主年幼之时,收复燕云十六州,派大军兵分两路进攻辽军。西路军以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帅,王侁为监军。杨业因镇边多年,洞悉边事,故亲率数万精兵一举攻下楼烦(今宁武),出阳方口收复朔州、应州等地。由于东路军失利,辽军乘势反攻。宋太宗见势不妙,急令西路军内迁。杨业主张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暂避辽军精锐,遭到潘美、王侁反对,只得率军正面与辽激战。
临行前,杨业自知此战凶多吉少,故请求潘美、王侁伏兵于托莲台下的陈家谷口,待他诱敌深入退至此处,内外夹击,挫败辽军,二人满口应允。杨业率部攻出,从中午一直奋战到傍晚,最后退至陈家谷口,却不见宋军一兵一卒。原来,潘、王伏兵多时不见杨业踪影,以为已取胜,胜则有功,朝廷必然给予封赏,他们欲争先功,于是下令部卒沿恢河南下。杨业只得继续率部作战,部将王贵、儿子杨延玉先后战死。杨业身负重伤,不幸被俘,绝食三日而亡。后人曾有诗赞云:“飞沙滚滚压荒村,血洒旌旗日色昏。一代枭雄杨继业,仰天无语泣乾坤。”
乾隆版《宁武府志》中记载,明代官至兵部尚书的翁万达在《三关中路图说》中写道:“阳方口直通朔州大川,尤为吃紧……东有雁门勾洼之险,西有老营海偏头之塞,厄岖峪限隔黄河,敌人不便大举,独宁武之阳方口,东西长百八十里,平衍夷漫,即拥十万众可成列以进,此口实敌人必争之地,三关首犯之衡。故曰,守大同者守山西也,守中路者守两关也,守阳方口者守全路也。”意思就是阳方口镇这个地方,进可攻退可守,战争双方谁先占据,谁就占有了主动权,胜券在握。因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这里视为“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要冲之要冲”。
历史上,阳方口一带曾发生过20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事,其中有史料可查的有:黄帝北巡辟壤经此处。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破楼烦、战林胡,辟地千里,富国强兵。秦大将蒙恬由此北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经此进军大漠,封狼居胥。鲜卑拓跋猗卢得楼烦等五县而走向繁盛,最后统一北方,为北魏先祖。马邑人刘武周起兵后,攻破阳方口一路南下,后自称皇帝。宋代大将张齐贤面对如蚁的辽兵,在此巧用计谋,大胜而归。宋代大将杨沃衍曾在此地抵抗蒙古军队,最终兵败。女真族兴起后,金兵由此攻破雁门关,占太原后南下入主中原,建立金国。铁木真指挥蒙古大军分三路南进,其一路经此掠代州、忻州,攻破晋阳城。元朝被推翻后,退守大漠的蒙古军趁明王朝初建不久,先后八次进犯此地。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部攻破宁武城池后,出阳方口北上。日军两次侵占宁武城,也是由此进犯。
2
一踏入阳方口镇,长城、古堡、烽火台等军事建筑就映入眼帘。万里长城在该镇境内延绵15公里,像一条逶迤交错的巨龙,跃过恢河,成为横亘山间的一道重要军事屏障,守卫着苍茫大地。阳方口镇是宁武关的触角和前沿阵地,内长城从这里经过,长城以北是茫茫草原,有宋辽主战场金沙滩。到了明朝,呼啸而下的蒙古游牧民族一旦突破阳方口镇,就严重威胁“三关”。阳方口镇成为防御重点,明长城开始修筑。修筑时间持续154年之久,规模宏大,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总计近千余公里,其中外长城约450公里、内长城约400公里。由阳方口镇至朔州市朔城区利民镇一线,便是内长城在山西境内的一部分。
阳方口堡坐落于恢河东岸,其形制、规模大体尚存。现存的城堡与城墙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陈讲所筑,明万历四年(1576年)增修。此堡城墙周长320丈,高5丈,开南、北两座城门。内设厅房2座、营房58间、仓库260间、更铺4个、草场1处。当时驻守百户1名、兵卒101名,配备军火器件6777件。明清时期,在阳方口东西两翼大约5公里处,分别设有朔宁堡和大水口堡,同样配置着一定数量的兵卒和火器。这样,三堡呈鼎立之势,互为掎角,共同守卫着宁武关北部的安全。阳方口堡至大水口村一段筑有地下暗门暗道,攻守自如,被当代长城专家誉为“长城一绝”。
在阳方口镇原来的石油公司院内,现存有2座较完整的长城敌楼(敌台),其建筑坐北朝南,内为空心,建有回廊,中部可驻兵数十名,三面开石卷箭窗10余个。如遇敌来犯,守军可藏于其中,利用天窗居高临下向外放箭。敌楼正面均设券门,门楣砖雕斗拱,两侧刻嵌垂花,工艺精湛。
1937年9月,侵华日军长驱直入,于10月2日突破雁门关,攻陷代县、朔县,并由朔县经神池县丁庄窝村、龙元村、马家梁村进入宁武县阳方口镇大水口村,而后沿恢河直逼宁武县城,于当日20时左右侵入城内,屠杀百姓。
1940年夏,为粉碎日寇对晋西北的残酷“扫荡”,八路军第120师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直接指挥下,向敌人交通线展开袭击,由八路军714团向同蒲铁路、忻州、宁武、阳方口、朔县段进行全面破击。714团长途奔袭,日夜行军,8月27日对阳方口展开袭击,团指挥所设在阳方口车站东北高地。深夜2时,八路军一举攻下阳方口,消灭打伤日伪军120余人。
3
阳方口镇境内的土地多为缓坡地,作物以谷子、黍子、小麦、土豆、莜麦、豌豆为主,滩地可种高粱、玉米,油料作物为胡麻、黄芥。因为地处八百里金沙滩的风口,形成传统的风沙侵蚀林牧区,故而成为“三北”防护林带重点区域之一,经过20多年的防护林带培育,防风固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镇的小气候,保证了正常粮食生产。阳方口镇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石灰石、铝、铁、硫磺、黏土等,该镇多数村庄有煤,并有多处煤炭企业。曾有县营企业铝制品厂、陶瓷厂,镇营企业农机厂、拖拉机站、砖瓦厂、农牧场等,粮食、外贸、商业、盐业、供销、物资蓬勃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在这里考古、游览、写生,还在这里从事影视拍摄创作,把明长城、阳方口堡、长城敌楼、托莲台、烽火台、陈家谷以及古老村落、黄土高原等地貌特征、风物文化展现出来。《杏花三月天》《神医扁鹊》《摇篮》《望长城》《长城内外》《长城万里情》《杨业殉国与陈家谷》等10多部影视剧、纪录片在此取景拍摄。
如今站在恢河大桥上眺望
远处是历史遗存的
长城、古堡、烽火台
近处是富有现代气息的
建筑、园区、信号发射塔
身边的恢河仍在静静流淌
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
传唱着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
金戈铁马的时光和刀光剑影的故事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忻州在线”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尊重原创,崇尚分享。欢迎来稿!
投稿邮箱:xzrbwxgz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