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亲爱的读者,微信即将改版,以后只有星标用户才能收到每日的文章推送,麻烦尽快点击下方卡片,先点关注,再点击右上角...符号,然后添加星标⭐就可以了
在《封神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纣王的暴政让无数忠臣心死、死于非命。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众多忠诚的臣子中,纣王却对闻太师另眼相待,不仅没有动杀机,反而格外尊重。
这一看似矛盾的举动,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深意?
如果说闻太师的忠诚能让纣王产生敬畏,那又为何他对其他忠臣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是因为闻太师拥有无法撼动的特殊地位,还是另有隐情?
这一切,或许比你想象的更加复杂。
千里迢迢,只为忠言一句
战火纷飞的北海,已经沦为一片废墟。
十五年来,闻太师率领大军,浴血奋战,终于平定了北海的叛乱。
百姓们盼望着英雄归来,恢复往日的安宁。
当闻太师率军凯旋而归时,满朝文武纷纷前往城外迎接。
纣王也对这位平乱有功的老臣十分尊重,不仅在宫外设銮驾亲迎,更是在朝堂之上大加赞赏。
闻太师却从众官口中得知,原来在自己征战北海的这些年里,朝中的情况早已沧海桑田:
纣王荒淫无度,杀戮忠良。
先是剜去了姜后的双眼,又下令处死了嫡亲的王子。
杜元铣因劝谏被斩,梅伯因直言被烙。
忠臣姬昌被囚禁多年,无辜的宫女们也死于虿盆之中。
更有甚者,竟逼良将比干剖腹取心,血溅宫墙。
闻太师闻言,勃然大怒。
他来不及卸下征尘,便直入宫中,当面质问纣王。
纣王睁眼说瞎话,一口咬定都是谗言,自己并未失德。
闻太师又问起了那高耸入云的鹿台,纣王竟理直气壮地说,不过是夏日纳凉的去处罢了。
这哪里是一国之君该说的话?
十策并出,整顿朝政刻不容缓
愤怒之下,闻太师连夜写就了一份奏疏,条陈十策,字字句句,无不切中时弊。
拆毁鹿台,废除炮烙,填平虿盆,取缔酒池肉林,贬斥妲己,诛杀奸佞,开仓赈济,招抚东南,访求贤才,纳谏如流。
这十项举措,无一不是整顿政治,安抚民心的良方。
次日,闻太师在朝堂之上,将奏疏呈于纣王案前。
纣王勉为其难,同意了其中七项,唯独在鹿台、苏妲己和奸佞的问题上,始终不愿松口。
费仲和尤浑这对狐朋狗友,更是跳出来大放厥词,说闻太师咄咄逼人,简直是大不敬。
闻太师一怒之下,当堂掌掴二人,口称"气煞我也!"。
纣王虽然不敢公然与闻太师作对,却也不愿就此处死二人,只得交由法司审理。
蝼蚁尚且偷生,国家安在
就在闻太师为国事焦头烂额之际,东海传来噩耗:平灵王竟背叛殷商,举兵反叛!闻太师料定朝中无人可用,唯有自己亲征,方能平乱。
他决定暂且放下朝政之事,先去东海祛除乱党,再图后计。
临行前,闻太师将一杯御赐之酒,递到了黄飞虎将军手中。
他凝视着黄飞虎,语重心长地说:"如今国家多事,全靠将军辅佐。但若有不公之事,切莫苟同,直言不讳,方为忠君爱国啊。"黄飞虎肃然起敬,连连点头。
酒过三巡,离别在即。
闻太师对纣王说:"臣此去东海,不知何日方能归来。但望陛下勿忘臣言,以国为重,循礼而行,勿使旧制毁于一旦啊。"说罢,闻太师拂袖上马,绝尘而去。
平叛虽在必行,社稷安危未可知
为匡扶社稷,闻太师已鞠躬尽瘁。
然乱臣贼子之流,岂是轻易赶尽杀绝的?
朝堂之上,面从腹诽之辈比比皆是。
纣王荒淫肆虐,俨然已成积重难返之势。
闻太师此番东征,究竟能否班师回朝,又该如何善后?
一切尚未可知。
从另一个角度看,闻太师或许并非完全无私无求。
他虽敢于力争,却也不愿做彻底的革命者。
是非曲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闻太师的胸中自有一番盘算。
百官拥戴,百姓归心,或许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权力的游戏,从来都不简单。
结语:
闻太师的故事,折射出殷商末年的乱象。
在一个横征暴敛、官逼民反的时代,像闻太师这样的清官能走多远?
像姜后、比干这样的忠良之士,又该何去何从?
历史早已为我们写下答案。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
英雄豪杰辈出,又有多少人湮没无闻?
闻太师虽然不能阻挡殷商的灭亡,但他的言行,他的抉择,无不彰显着一个仁人志士的风范。
那些真心为国为民的人,总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也许在那个大厦将倾的年代,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
但正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堆砌起了历史的丰碑。
让我们凭吊那些在乱世中坚持正道的先贤,为他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