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走深走实——京津冀产业升级转型成效调查

文摘   2025-02-11 16:54   河北  

2024年12月28日,北京怀柔至大兴城际铁路廊坊北至大兴机场段(怀兴城际廊兴段)开通运营。图为旅客和工作人员在列车上合影留念。新华社发

2024年2月2日,一艘集装箱货轮停靠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新华社发

2024年11月30日,河北石家庄市民在京津冀老字号联展上选购商品。新华社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全景(2019年5月29日拍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1年来,三地不断提高产业转移效率、提升产业协作水平,产业转移升级走深走实,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北京由“大而全”转向“强而精”,天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河北由“接得住”转向“升级跳”,转移、承接、升级同步进行,联动效应明显。三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从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产业转移升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我国开展新一轮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高效转移,打造产业新图景

人民城市为人民。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交通更顺畅了,人民的心情也更加愉悦了。十多年前,北京深受“大城市病”困扰,雾霾天气成为首都人心头的阴霾。然而,随着30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1000家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等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出京,如今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相比2014年下降15%,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得以有效缓解。蓝天白云也成为北京天气新常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点赞为“北京奇迹”。

发展是“减量”的真底色。过去10余年,北京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向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迈进。新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2家,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40.7%上升至66.1%,中心城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0.03∶10.12∶89.85变化为2023年的0.01∶6.56∶93.42,产业现代化转型成效显著。

从北京地铁十号线大红门站出来,向南步行500米,一座充满科技与艺术气息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屹立于眼前。很难想象,其前身曾是大红门地区市场最多、体量最大的服装商贸城。谈到服装商贸城的变化,市民刘大爷感叹道:“以前这里商户云集,人流、车流、物流从没断过,杂、乱、吵是常态。2021年开始着手疏解的时候,只知道产业会走、人会走,但完全想不到会变成今日这样现代高端的文化科技园。”大红门批发市场是北京产业“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北京市在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方面的智慧与决心,也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呈现了北京产业新图景。

让津冀也发展起来。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立足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全局的系统筹谋,而非简单地对低端产业进行迁移。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成为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北京在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实现自身“腾笼换鸟”的同时,也不忘让兄弟省市发展起来。

北京市向津冀两地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3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843.7亿元。到2023年,推动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达4.9万次,总投资额高达2.3万亿元。此外,北京还在津冀两地深入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理念、模式,持续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有序引导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集聚发展,有力带动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发展。

制度保障保驾护航。为确保在“迁得出去”的同时能够“落得下来”,北京联合天津、河北不断加强制度保障,共同出台多项政策文件,确保这些主体在津冀地区落地后,能够享受到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与持续发展,为打造产业新图景保驾护航。

2.精准承接,开创产业新局面

产业转移承接,对于承接地来说,既要承得住,也要接得稳,还要承得准。为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统筹规划建设,2018年3月,《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梳理了46个平台。这些平台成为天津、河北精准承接北京产业的缩影。近日,调查组调研走访了部分典型平台。

摩擦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但这种现象却是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大户。研究显示,摩擦消耗掉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一次性能源。构建低摩擦、高稳定、长寿命润滑技术是摩擦科学努力的方向。“超滑”正是这样一种润滑技术,它的摩擦系数接近于0,能够解决能源消耗和装备发展过程中的摩擦磨损问题。正是这样一项世界领先的技术,今年3月正式落地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学院院长雒建斌领衔,清华大学超滑技术领域产业化公司——清润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孵化。而这仅仅是北京落地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的项目之一。

随着武清“产业新城”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选择落户武清。数据显示,目前区域内拥有北京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业261家。近两年,市场化引进北京投资来源落地项目57个、总投资262.8亿元。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9个,新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3项、落地成果转化77项。“京津研发、武清转化”正在加速构建。

2024年10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期间,首届金砖发明展评审结果揭晓。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高熵合金与数智化制造实验室的“冷坩埚超高温洁净熔炼及超短流程一体化成型技术”获得金奖。金砖国家发明展由国际发明者协会联合会发起,是为金砖国家发明人提供的展示发明创造的国际平台。

该实验室是北理工唐山研究院的实验室之一。而这样的实验室,北理工唐山研究院已经建成20余个。北理工唐山研究院是唐山市人民政府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设的创新机构,是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点机构。自成立以来,北理工唐山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精品钢铁、大数据等产业需求,引进北京理工大学7个国家级和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北京的创新成果陆续落地于唐山。

“我们按照‘北京研发、唐山转化’原则,全力服务唐山市产业发展,积极打造成果转化基地。通过与行业企业打造联合创新体,开展‘应用型’技术研究及‘实用型’成果转化,带动企业创新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目前,高熵合金、热塑性复合材料中试熟化基地,已经孵化出超高温悬浮感应熔炼、熔炼/负压成型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北理工唐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明宇告诉调研组。

清晨,一辆辆装满货物的物流车从沧州的明珠商贸城出发,将一车车服装送往全国各地。白天,商场内购物人群川流不息。至晚间,电商直播间仍是一片热火朝天。明珠商贸城,跟它的名字一样,如明珠般在京津冀大地闪闪发光。很难想象,如今这座国际化的繁忙商贸城,在若干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实现这一华丽转变的关键,是沧州市精准把握了北京服装业发展向外疏解的需求,北京和沧州两地政府为疏解商户提供了精准服务。

2014年8月30日,明珠商贸市场开业,被授予“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转移示范市场”,开启承接历程。此后,作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服务业平台之一,明珠商贸城整体承接了北京服装业。如今,沧州明珠商贸城有12000余家商户,其中北京疏解商户占八成以上。2017年12月,北京丰台—沧州(大红门市场)服务中心挂牌,北京丰台与河北沧州沟通对接平台正式搭建,并持续为疏解商户提供保姆式服务。

世界在变化,产业在升级,服务在更新。近年来,明珠商贸城精准把握电商发展趋势,成立了电商生产基地。依靠沧州明珠服装服饰全产业链集群、辐射全国的物流快递供应链和万余家产地等一手资源,明珠电商生产基地开篇即引人注目。目前入驻基地电商超500家,与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显著提高了零售客流量。如今,很多商户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销售额显著提升。

3.提质升级,塑造产业新格局

北京西直门外大街137号。过去,这里人头攒动,汽车鸣笛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三轮车、手推车、大黑袋随地可见。如今,这里是一座座充满现代感的办公大楼,街道干净整洁,道路宽阔顺畅,路边绿植郁郁葱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李辉研究员告诉调研组,“我们研究所在这里办公已有50多年,我有幸见证了动物园批发市场的华丽变身。过去,这儿环境嘈杂。如今,这里已改造升级成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这为我们这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利于产学研金合作”。

2023年5月,《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印发,明确了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发力点,加快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就是“六链”中的一链。为了培育好这一产业链,三地先是“摸家底”,发挥各自优势进行链条分工,联合绘制产业链图谱,录入京津冀龙头企业460家,奇安信就位列其中。

作为国内网络安全领军企业,奇安信抓住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产业协同机遇。作为第一批入驻西直门外大街137号的企业,奇安信于2017年在雄安新区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2022年底与雄安新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第一批入驻雄安商务服务中心;2019年奇安信“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落户天津西青区;2023年京津冀企业家联盟成立,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任首届轮值主席。奇安信副总裁陈华平介绍道:“京津冀三地民营企业已形成不同的产业特色,下一步要增强三地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强化三地企业之间的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联动,将已有的产业特色向其他地区扩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

以“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产业为例,京津冀聚集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群首位。北京已形成海淀园、通州园、经开区信创园“三园协同、多点联动、辐射全国”的总体布局;天津正在规划建设“中国信创谷”,把信创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打造第一产业链条;河北正在加快建设张家口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打造廊坊、保定、雄安新区等大数据产业集群。

工业母机被称为“制造设备的设备”,作为“六链”中的重要一链,京津冀共建高端工业母机产业链。2024年5月,三地联合发布《高端工业母机产业链协同招商工作方案》,聚焦产业链堵点、卡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起抓,做强高端工业母机产业链。

北京以北一机床、精研科技、精雕机床、机床研究院等为主体,形成母机整机为主、上下游产业链零部件及应用场景的产业布局;天津牵头梳理并绘制京津冀高端工业母机产业链图谱,依托京津两地工程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等创新载体,在关键技术上“啃硬骨头”,成功研制出国产数控系统;河北在产业链生态建设和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为工业母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京津冀产业协同走深走实的启示

近年来,京津冀产业协同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14至2022年,京津冀地区互相投资11196次,互设分支机构30257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符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随着京津冀协同战略的深入发展,三地产业转移升级还将继续,未来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提高京津冀产业协同效率。

统筹规划,高起点做好产业转移升级总体设计。调研组认为,京津冀产业转移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任务是加强统筹,做好产业协同总体规划。11年间,三地政府打破思维定式,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共同谋划产业协同发展图景,先后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年)》等政策文件,从产业协同创新、人才一体化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全方位布局,明确产业协同发展路线。同时,加强三地政府间的协同合作,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工作组的作用,固化三地定期会商机制,强化各级政府间的对接交流,及时解决了协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保产业转移升级的顺利进行。

点面共进,缔造错位发展与联动创新格局。调研组认为,错位发展与联动创新是产业区域协同的关键。京津冀产业转移升级成效显著正在于三地的错位发展与联动创新。11年来,京津冀三地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北京创新资源辐射津冀成效显著,“北京研发、河北转化”“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向纵深发展。同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的对接,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

软硬结合,助力京津冀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调研组认为,区域联通是产业区域协同的基础。京津冀产业协同离不开三地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制度建设的“软联通”。11年来,京津冀加快构建三地“硬联通”建设,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成效凸显,“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三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了有效联通,“硬联通”发展良好。同时,加快建立市场化主导的产业转移承接机制,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法制化手段,引导与倒逼相结合,推动形成产业转移升级内生动力机制,“软联通”逐步发展。

京津冀产业协同十余年耕耘,成效卓著。展望未来,大道如砥,在“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一奋斗目标指引下,京津冀将迎来更有活力、更有韧性的产业格局。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研究员付宏、任晓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副研究员周京艳、金学慧、刘菲;本报记者董城、刘茜、耿建扩)

来源:光明日报

双桥发布
宣传、公益服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