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滤镜性
人工智能时代的绘画性
Filter
贺天琪个展
5号展厅
刘化童
Curator
在最低的限度上,绘画至少还保留着这种功能性——它为观看供给着美学滤镜。如今,滤镜已是大众对于绘画⻛格学的基本认知方式。
当绘画经由印刷技术导致的图像化,继而是电脑技术导致的数码化之后,此时再被抛入大众文化的视觉经验之中,绘画就犹如被不断剥离外衣的洋葱,仅剩下“滤 镜”仍旧在日常话语里被持续言说。
即使是艺术史中的经典之作,也不得不为此妥协,改用“莫兰迪色”、“克莱因蓝”、“透纳红”、“莫奈霾”、“草间弥生波点”等名义,才能够享有传播与流通的权限,并且在手机修图软件(美图秀秀)以及图像社交平台(小红书)中被人们所熟识。
滤镜性,一种绘画的数码图像识别特征,在艺术家贺天琪的绘画创作中尤为明显。在他的近作中,论题材虽是传统艺术史中的⻛景画(森林、竹林、花卉与九色鹿)和静物画(水果、珍珠与两希文明中的女性雕像)。
然而这些平平无奇的艺术对象,却幻化出高饱和度荧光色、液化晕染与涂层化景深的滤镜特效。倘若说,绘画性本质上在于画家用手的表现技艺去展示他眼的观看方式;
那么,滤镜性就是它在软件接替手工之后的当代特征。只不过,依托于程序算法远胜人脑、眼睛与手的处理能力,滤镜性在诸多方面已然超越绘画性,在广度上极力拓展着图像的表现力与识别度。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甚嚣尘上的当下,人们忧虑着软件的滤镜性终将模拟出画家的绘画性;可是,现实却截然相反,画家们早已在绘画中模拟出了软件的滤镜性。对此,贺天琪就呈现出具有典型意味的例证。
FILTER
总体而言,贺天琪绘画中的滤镜,彰显着当下年轻人的互联网基因,似乎也深谙⻛尚之道。
2023年春夏⻛靡的多巴胺配色与秋冬盛行的美拉德配色,这些流行于微信公众号、小红书与时尚媒体的潮流话术。
就其本质而言,乃是高饱和度亮色与低饱和度暗色。很显然,他绘画中惯用的荧光色,亦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多巴胺配色。
FILTER
在艺术史中,这种颜色始⻅于20世纪初在巴黎首先亮相的霓虹灯,并在“新艺术运动”催生出工业艺术化以后,遍及全球。
此后,它又被灯光艺术鼻祖丹·弗拉文以及如 今炙手可热的詹姆斯·特瑞尔大肆采用。即便是在绘画中,随着日本“超平面”(Superflat)美学席卷东亚,村上隆式的糖果质感荧光色旋即影响到潮流艺术(Urban Art)
最终在大众文化领域掀起巨大传播力,并且广受年轻一代的⻘睐。贺天琪的高饱和度荧光色或多或少也受此影响,也由此成为他滤镜性中的首要特征。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
如今奢谈纯粹的绘画性已不可能。
当人工智能、制图软件、社交媒体等
新生事物结构出当代文化的总体语境,
任何的绘画性皆是滤镜性的应激反应 ——
不论是对它的刻意回避,还是有意模仿,
都已经无法从这个逻辑前提上绕行而过。
勇于直面滤镜性,
或许也正是贺天琪近期创作的意义所在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FILTER
敦煌X贺天琪特展
6号展厅
敦煌莫高窟
无疑是中国古典时代的配色博物馆。
原本绚烂艳丽的矿物颜料,
历经千年风霜侵蚀的氧化之后,
已成质朴淡雅的低饱和度配色。
经由社交媒体与美学博主的文化激活,
唤醒了东方审美基因,
如今以“敦煌配色”之名再度回归大众视野,
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复古风尚。
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举办的
“贺天琪:滤镜”展览里的特设展厅
贺天琪绘画中的高饱和度配色
与敦煌的低饱和度配色
互为作品与背景
碰撞出当代与古典审美的对话
它们犹如两种风格迥异的滤镜
映照出过去与当下的文化血脉与视觉差异
购票信息
⬆️点击图片购票⬆️
静候您的光临
上海 K11 Art Mall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 300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