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桦(1955-),男,四川雅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专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规划评审组组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指委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委会委员体育学主编;国家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首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央联系的专家,中国健美操协会主席等职。
曾主持和获得十多项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市、国家体育总局科研一等奖多项。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中国特色“三大体系”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19VXK10)。
2020年12月获得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24年8月获得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内涵特征、逻辑规范与实现路径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及“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全 方位提升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体育学国家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内涵特征、逻辑规范和实现路径。研究认为:体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聚焦“四 个一流”统筹大学、学科、本科、专业关系,强调本科教育基础地位,重视国家需求与世界一流的高水平 本科教育关系内涵,专注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高体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深度。通过加强体育学专 业的建设,培养拔尖体育创新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推动体育学科内涵发展,助力体 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体育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中, 奋力开创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充分利用体育的作用, 为人民的健康打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动力, 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塑造国家的自信和自立精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本科教育是大学办学的根基和安身立命之所在。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 优势学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积 弱待兴,到进入新世纪步入大国行列,再到新的历史 起点向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如“211 工程”、“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 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其间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取得重大进展,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也取得历史性跨越,带动了国家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一流的高等教育, 特别是一流本科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援的重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和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0月,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双一流”建设和新时期指导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2018 年 6 月,召开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 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同年 9 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教 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 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 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 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 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9 年 2 月,教育部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 代化实施方案(2018 - 2022 年)》。同年 4 月召开“六卓越拔尖”计划(即,卓越工程师、医生、农林人才、 法治人才、新闻传播人才、教师等系列教育培养计划 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 启动大会,提出 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将原先的单 个计划变成系列计划组合,由“单兵作战”转向“集 团发力”,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追赶跟跑转向并跑 赶超。同年 4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10 月教育部全面启 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课建设” 计划,主要目的是聚焦专业内涵建设,以专业建设驱 动人才培养创新,并明确通过中央赛道和地方赛道共 建设 10000 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 10000 个 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2019 年首批分赛道认定 了 4054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中央赛 道 1691 个,地方赛道 2363 个)、6210 个省级一流本 科专业建设点;2020 年分赛道认定了 3977 个国家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中央赛道 1387 个,地方 赛道 2590 个)、4448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 过三轮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评选,截至当前已认定 11761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 15727 个省级 一流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聚焦本科专业建设点, 致力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 才”。体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全方位提升 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对推动体育专 业建设内涵发展,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接班 人,支撑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 大深远的意义。为此在新时代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 设及“体教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体育学类本科一 流专业建设,促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和特 色发展是当前重要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体育学类国 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内涵特征、逻辑规范及实现路径,望为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的地位和 作用,深刻认识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专业加速改革,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高校 本科专业的调整经常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从 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直接反映了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保专业的结构和质量,是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的关键。体育学类国家一流 本科专业建设,聚焦四个一流、高等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学科融合,全面了解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 业建设内涵特征,有助于推动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 科专业建设。
学校、学科、本科、专业建设中各个“一流”的 关系是推进体育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吴岩副部长曾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好 “四个一流”的统筹: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大学是 中国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象征,国家的发展强 大离不开一流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一流大学作为 目标,被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代表学术成 就的最高水平,也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体育学专业的背景下,一流大学提供了一个优质的 学术环境,促进了体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一 流大学通过先进的研究设施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为体 育学类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流学科作为 条件,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关键动力;包含学术研 究的深度和广度,对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全面 关注。在体育学领域,不仅要关注体育学的理论研究, 还要关注其与健康、教育、管理等其他领域的交叉融 合。一流本科作为根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至关重要。一流的 本科教育提供全面的课程体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 富的实践机会。在体育学类专业中,从基础体育理论 到专业技能训练的全方位教育,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 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一流专业作为基础,专业建设 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一流的专业吸引并培养优秀的学 生,培养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创新者。在体育学类专 业中,综合利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技 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习环境。“四个一流”的统筹是实现体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的关键,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 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双万计划”等重大倡议, 加强大学、学科、本科和专业建设的相互协调与整合, 将直接推动体育学专业向着一流标准发展,从而培养 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拔尖体育人才,满足社 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学类一流本科专业, 培养拔尖体育创新应用型人才,确立建成一流本科专 业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 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和根本使命。
1.2 聚焦国家需求与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关系内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照系逐渐从“国 家”转向“世界”。“双一流”建设中“一流本科教育” 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 科教育”。因此,“体育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中的“一流”也应具有世界可比性,不能仅仅是在国 内各高校间简单的“分蛋糕”和“发奖状”,而应该 放眼世界,把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同世界一流 体育大学相比较。从世界视野下来看,体育学类专业 的建设不应仅局限于国内的标准和成就,而应与国际 一流体育大学的标准相媲美,需要关注全球体育教育 的前沿趋势和创新实践,从而使我们的体育教育能够 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 遇,体育学类专业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 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教育内容和方法既要贴合 国内的实际情况,又要融入国际先进理念和实践。国 际先进大学的教育理念,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例外地将 本科生教育视为其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教学质量的 不断提升,为本科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教育理念与独立精神,通常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 立的大学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 养。体育学类专业的核心内涵体现在培养领军人才和 创新型应用人才,体育学专业的核心目标应是培养能 在体育领域起到领军作用的人才,以及具有创新精神 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专业建设应聚焦于培养具有 优秀学术能力、研究潜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同时注 重高端成果的产出和国际声誉的建立,关注体育领域 内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贡献,包括促 进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公众体育意识等。体育学类专 业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世界一流标准。在 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构建体育学类本科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和全球 视野。最终实现中国的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的 发展需求,而且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独特魅力和 竞争力。
1.3 聚焦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提高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深度
聚焦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不仅能提高体育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深度,更能培养出 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通过增 强学科内涵和拓展学科边界,体育学类专业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作出贡 献。充分认识体育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学科交叉是当 前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在体育学科中, 通过与其他学科如医学、心理学、营养学、教育学、 数据科学等的融合,促进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 产生;同时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转化,如在运动医学、 运动心理咨询、运动营养等领域的应用,满足社会对 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学科交叉提升学科教育质量和 深度,结合交叉学科,体育学专业课程内容更丰富、 更深入,如引入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学 科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利用交叉学 科的优势,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 实验室工作、实地调查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思维。学科交叉有利于体育学类专业培养多元化 人才,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学生获得更加多元化的 知识和技能,比如数据分析能力、研究方法论、跨学 科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拓 宽了学生职业发展,交叉学科的背景使得体育学专业 学生有更广阔的职业选择,不仅限于传统体育领域, 也能在医疗、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 大战略部署,旨在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推动卓 越人才的培养。在这一战略部署中,体育学国家级一 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 标,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深入理解和详细解读 体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与规定。
在“双万计划”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向包括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条件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点的验收与管理办法,体育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必 须满足申报条件、验收与管理办法,这也是体育学类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根据“双万计划”, 体育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必须满足以下 5 个申报 条件的要求:一是专业定位明确,以国家和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紧贴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 向。二是规范专业管理,专业建设符合本科专业国家 标准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教育教学管理规 范有序。三是突出改革成效,专业能持续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理念先进,内容更新,方法创新。四是师资 力量雄厚,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五是培养质量一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强调所培养的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 体评价好。“双万计划”明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的验收与管理办法,要求确立为专业建设点,需要经 过认证,而非认定。具体程序为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 认证,通过才能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对于建设 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专业建设点将予以 撤销。“双万计划”规范要求既是标准又是建设指南, 要全面准确对标对照标准要求,才能高质量开展体育 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2.2 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国家事业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体育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准确把握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全国教育 大会中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 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 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 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 2020 年 5 月印发的关 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 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 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 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 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在体育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 设,通过专业的全面建设来引导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在知识教授和能力培养中融入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 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人 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也是其核心内容,更甚至决定着 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 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紧紧抓住教师队 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 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 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 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 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充分认识在体育学类一流专业建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 性,做好体育学类一流本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积 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 国,为祖国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体育 人才的重要体现。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的课程思政工作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以完成国 家大事的使命感,引领全国体育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 设、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培养未来体育人才方面的 重要性的长远认识,增强前瞻性。准确把握专业认证 与专业评估的相关要求。所谓专业认证,是指“由专 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某一专业实施的 专门性评价活动,认证的核心在于确认毕业生是否达 到对应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双万计划” 明确指出,把是否通过专业认证,作为确定是国家级 一流本科专业的“硬杠杠”。目前,全国范围内主要 实施专业认证有工程专业认证和师范专业认证。这两 种认证都采用了成果导向的理念,并强调以学生为中 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具体到认证的指标体系, 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规定了包括 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 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在内的七个一级指标。而《普通 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则规定了 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 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在内的八个一级指标。通过比较发现,工程专业认证与师范专 业认证在一级指标的设定上差异较小。因此,体育专 业认证参照工程专业认证和师范专业认证,制定认证 指标体系,为专业认证奠定基础。专业认证具有选择 性和自主性特征,高等院校体育学一流专业建设对照 专业认证几个方面,结合自身情况开展针对性建设。
2.3 明确“双一流”建设的使命动力来认识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内在要求
在 2018 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普通高校本科专 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这被视为国际上首个本科层次 的教学质量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当时我国所有高校的 92 个专业类和 587 个本科专业,体现了“以质量为核 心、以标准为先导”的理念在本科专业建设中的实施 和运用。从具体内容来看,“国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 类教学质量标准”包括了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 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 多个方面,与专业建设紧密相关的主要有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元素。虽然诸如“双一流”建设、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及“国 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等国家层面的专业建设 政策文件的出发点存在差异,但在专业建设的方向和 思路上却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不同的政策文件表述 略有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实质基本一致。就专业建设 的基本要素而言,国家政策文件通常会包含专业目标 与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 学生发展等六个方面,这是推动体育学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的关键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出差距并补 齐短板,以促进发展。同时,在横向比较中,也应确 立各高校体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特 色和核心优势。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教 40 条”,紧紧围绕全 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体育高水 平人才培养体系关注本科专业建设方方面面的要素, 保证通过一个建设期,促使该专业建设点的人才培养 质量有明显提升。整体优化的思路,体育学国家级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要素上均衡发力,有所侧重, 找准定位,聚焦特色,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特有 方向上形成自己的合力和优势。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0 年版(体育学类) 中一共有 13 个本科专业,除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 3 个基本专业外,还有 8 个特设专业,5 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其中有 3 个专 业既是特设专业又是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见表 1)。在 开展专业建设时明确各专业定位,优化专业结构,科 学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专业定位既要与新时期国家体 育发展战略、所属区域体育事业发展实际需求相契合, 也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与自身办学水平 相适应。改革思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满足专业 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方案 注重操作性和实施效果,避免借鉴主义和拿来主义, 机械地照搬模仿其他学校体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专 业定位乃至课程设置。
2019 年 -2021 年,全国共认定了 124 所高校具有 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类)建设点,其中 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学类)建设点的高校 共有 78 所;认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学类)建 设点的高校共有 79 所;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高校有 31 所。在 78 所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学类)建设 点的高校中,具有 1 个建设点的高校共有 45 所,具 有 2-4 个建设点的高校共有 26 所,具有 5 个(含 5 个) 以上建设点的高校共有 7 所。在 79 所认定省级一流 本科专业(体育学类)建设点的高校中,具有 1 个建 设点的高校共有 62 所,具有 2-4 个建设点的高校共 有 8 所,具有 5 个(含 5 个)以上建设点的高校共有 9 所。
2019-2021 年,在全国已认定国家级和省级一流 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学类)的 124 所高校中,共建 设了 163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 147 个省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 163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体育学类)建设点中,有 7 个以上国家一流专业的院 校均为体育院校,全国共有 5 所高校,最多国家级一 流本科专业(体育学类)建设点最多的为 14 个。在 147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学类)建设点中,建 设点数量排名最多的 5 所院校均为体育院校,均在 7 个建设点以上。在 163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 学类)建设点中,体育类院校共有 74 个建设点,综 合类院校共有 43 个建设点,师范类院校共有 46 个建 设点。在 147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学类)建设 点中,体育学类院校共有 78 个建设点,综合类院校 共有 27 个建设点,师范类院校共有 42 个建设点。
高等院校凝练特色,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开展 体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是服务国家战略, 明确专业定位。紧扣“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 战略目标,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体育教育人才 和体育管理人才。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明 确专业服务的具体领域,如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教 育、体育产业管理等。结合学校历史与优势,发挥地 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专业。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和 优势学科,明确专业发展的独特路径。利用区域体育 资源和产业特点,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如哈尔滨体育 学院发展冬季运动、广州体育学院发展海滨体育等。二是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涵盖体育科学、人体科学、 运动医学等基础课程,打牢理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 方向,设置如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管理学 等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加体育与心理 学、营养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 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整体师资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 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三是合 理布局教学基地,建设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实验室和 多媒体教室,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与体育俱乐部、 健身中心、学校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 基地,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交 流,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高校合作,利用区域资 源,共同推动体育专业建设。加强与国际知名体育院 校和机构的合作,开展师生交流、合作研究和联合培 养,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源。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 程中,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 “大思政”育人格局,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怎么培养人的关键。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实践能力的体育 人才,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 面发展。建设一流的课程体系,设置涵盖体育科学基 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等核心课 程,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环 节,如体育训练、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策划等,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入创新创业课程、跨学科课 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融合培养目标 与规格,明确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具有高尚体育精神、 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体育人才。制定 培养规格,明确不同阶段的培养重点和要求,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强化“立德 树人”和“以体育人”理念,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融入体育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和实践活动,传递体育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
制定合理的课程学时学分比例,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制定课程学时学分比例,确保学生在有限的学时 内获得全面而深入的知识和技能。通识课程、必修课 程、选修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设置适量的通识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如语言、历史、哲学、 艺术等。确保体育类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适 中,涵盖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专业实践。提供丰富 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鼓 励跨学科选修。优化学时分配,适当压缩部分课程的 课内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时间,培养自 主学习能力。合理分配各类课程的学分比重,确保学 生在理论、实践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平衡发展。优化课 程体系,增加核心体育术科课程,确保核心术科课程 的学时和学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竞技水平。优 化体育理论课程体系,增加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 育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开设教 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 能力,为未来从事体育教育打下基础。
构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灵活高效的教学 管理制度,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 培养效果。完善学分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管理,允 许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课,灵活安排学习 计划,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培养 复合型人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习实践管理, 与体育机构、俱乐部、学校等合作,提供丰富的实习 实践机会,推行项目制教学,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 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多 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教 和专家评教,全面监控教学质量。建立及时有效的反 馈机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教 学管理。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 程,培养具有中华体育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卓越体育人 才。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在体育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 元素,如在运动训练课程中强调团队合作和体育精神, 在体育管理课程中讲述体育伦理和职业道德。在通识 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 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思政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 强教学效果;采用讨论、辩论等互动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加思政教育活动,组织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体 育讲座、运动会、体育节等,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 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2021 年教育部启动 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评选工作,探索创新课程思政 建设方法路径,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 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体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需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精品课程,形成 精品特色,产生具有明显示范效应,锻造精品课程的 品牌。体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终极目标是高质量 的人才培养,把塑造卓越体育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好正确 方向,既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又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培养具有中华体育精神,厚 植家国情怀的卓越体育人才。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建设体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 专业,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以教育教学实习和培养学 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坚持以教育教学实习为导向,强调 教育教学实习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首先建设校内实验室、 体育馆、运动场等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模拟训练和实 验教学环境,与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学校、社区 等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 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其次完善实习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年级和专业进程,设计分阶段实习课程,如基础 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 力。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如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体 育管理等),设计专项实习课程,确保实习内容的专 业性和针对性。最后是完善实习指导和评价制度,实 行导师制,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实习过程,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采用学生自评、导师评价 和实习单位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实习 表现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创新课程设计和 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课程设计,增加体育与心理学、营养学、管理学 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的创新能力。开设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课 题研究,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设置体育创 新创业课程,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技能,鼓 励学生进行体育项目创业实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 项目式学习方法,设计实际项目和案例,让学生在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实施翻转课堂教 学模式,学生课前自学理论知识,课堂上进行讨论、 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结 合线上线下教学,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开展多 样化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新能力。创新平台与活动,建设体育创新实验室,配备先进的 设备和工具,提供创新实验和项目研究的平台。组织 和参与各类体育创新大赛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 新热情和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交流活动和科研合作,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 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真实案 例分析,选取体育领域的真实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 讨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实践和创 新能力。模拟实际情景模拟,设计情景模拟课程,让 学生在模拟体育实际场景中进行决策和操作,增强实 战经验和创新能力。加强合作学习,设计小组合作项 目,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 创新能力。鼓励体育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合作, 开展跨学科项目,促进多领域的创新和协同发展。鼓 励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 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培养个性化的创新能 力。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 化的学习指导和创新项目支持。
课程、教材、师资等资源建设是体育学一流本科 专业的建设的抓手。从整体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 程体系的视角出发,应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 论与实践的教学、学科基础与体育技能训练的关系。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不断刷新教学 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批 判精神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规划教学实 践和运动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包括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推动线上线下教学 的有效结合。课程资源来看,教育部于 2019 年 10 月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 从 2019 年到 2021 年,完成 4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 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00 门左右国 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 式一流课程、1500 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 课程、1000 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 作。在课程、教材、师资等资源上打造具有学校 品牌和专业标志的具有品牌效应的名优特色。在国家 级一流课程中占据优势阵地,结合一流课程培育出一 部部经典教材,培养出一批批教学名师,形成各所高 校体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名优特色品牌。
3.4建设一支精通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科研培训以及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设好一支能够办好一流本科专业的教学、训练、 科研和管理队伍是办好专业关键。理顺大学专业建设 的管理层级,明确和落实学校、教务处、院系、专业 负责人、专业教学训练全体教师的建设责任,明确教 务管理、学生管理、训练管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 养的管理责任。明确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的重要作 用,选择具有代表性,长期开展专业教学管理,具有 丰富经验的专业负责人牵头专业建设。明确专业负责 人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将专业责任人真正作为专业 建设的责任承担主体,落实和推动专业建设的具体事 务。一是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通过培养 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引 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国际招聘引进国外知名体育学专 家学者,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引进国内重点高校和 科研机构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补充高水平师资力 量。培养现有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 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学术交流和进修,提高其专业 素养和科研能力。资助青年教师攻读学位,鼓励和支 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实施师徒结对计划,由资深教授带领青年教师,传授 教学和科研经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完善激励 机制,设立科研奖励机制,对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 发表论文、获得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 奖励。完善教学激励制度,对在教学评估中表现优异、 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明确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专业负 责人在专业建设中起关键作用,必须具备卓越的领导 力和专业素养。遴选高水平专业负责人,严格遴选标 准,选择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 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优先选择具有国际化视野、熟 悉国际前沿体育教育和科研动态的教师担任专业负责 人。赋予专业负责人权力与责任,明确职责,制定专 业负责人岗位职责,明确其在专业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管理等。赋予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决策权力,使其能够 高效推动专业发展。加强专业负责人培训,定期组织 专业负责人参加管理和领导力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 和决策水平鼓励专业负责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 活动,拓宽视野,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教研室作 为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教研和 发展中的作用。优化教研室设置,根据专业方向和课 程体系,合理设置教研室,确保每个教研室的专业覆 盖面和研究方向明确。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优化配 置,提高教研室的整体实力和工作效率。强化教研室 管理,制订教研室的工作职责和目标,确保每个教研 室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教研室绩效考 核机制,对其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团队建设进行综 合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资源分配挂钩。促进教研室 发展,组织定期的教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促进教研室 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和支持教研室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提供必要的经 费和政策支持,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3.5全方位打造适宜体育本科专业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本科人才
高校在体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时,综合 考虑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国际交流的拓展,通过打造一 流的育人环境和增强国际视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 展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进而推动体育学科和 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是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打 造清洁、美观、舒适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绿化和美化, 建设花园式校园,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 和完善各类体育设施,如现代化体育馆、标准运动场、 游泳馆等,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运动空间。改善宿舍条 件,建设舒适的学生公寓,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 设丰富的校园餐饮设施,确保学生的饮食健康。加快 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运动会、 体育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 生的体育热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心理 咨询和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加强 校园安全与服务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学生 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便捷的校园服务,如电子图 书馆、在线学习平台、校园一卡通等,提升学生的学 习和生活便利度。
提升国际视野与交流,提高国际化课程设置,开 设双语课程,鼓励教师使用英语或其他外语授课,提 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引进国外先进的 体育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开设国际前沿课程,提升 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与国际知 名体育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项目,让学 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和交流。与国际体育组织、俱乐 部等合作,提供国际实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国 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组织海外游学项目,带领学生参 观国际著名体育场馆、参加国际赛事和培训,增强学 生的国际体验。增设师生国际交流,鼓励和资助教师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 平和科研能力。引进国外专家,邀请国外知名体育学 专家来校讲学和交流,开设国际化课程和讲座,为学 生提供直接接触国际前沿知识的机会。
结合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专业 特色和发展路径。加快特色化专业建设,传承学校历 史特色,挖掘和传承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历史传统 和文化特色,将其融入专业建设中,形成独特的专业 品牌。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不断引入新的教 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成果,推动专业持续发展。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体育资源和特色,如利用地域特 色运动项目、传统体育文化等,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 体育专业方向。与地方体育部门、社区和企业合作, 共同开展体育活动和研究,增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 服务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不同的专业 方向,如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管理等,提供个 性化培养方案。鼓励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管理、体育与科技等,培养复合 型人才。加快品牌建设与推广,通过各类媒体和平台, 积极宣传和推广专业特色和优势,提升专业的知名度 和影响力。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校友网络,组织校友 活动,增强校友与学校的联系,共同推动专业发展。
摘要
当前我国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并把握好教育、科技、人 才在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审时度势,正 视问题,乘势而上,聚焦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 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高校,按照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坚守初 心、埋头苦干、创新特色、勇毅前行,不断加大对体 育改革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破解力度,为加快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体育本科 专业人才,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 战略性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专项(19VXK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