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几回搏

文摘   2024-10-23 17:55   青海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同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
筚路蓝缕一路走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伟大飞跃,令人感佩。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科学大道上从来没有坦途和捷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时代洪流中,科研工作者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诠释着“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深刻内涵。
回望历史,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开始。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几乎没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有人曾作出这样的论断:成立之初的新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
落后就要挨打。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缺乏科学技术早有切肤之痛。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远离亲人、隐姓埋名,数不清的科研工作者来到荒凉苦寒的沙漠高原、人迹罕至的深山丛林,日复一日扎根科研一线。黄旭华远离家乡、荒岛求索,隐姓埋名三十载,在他心中,最大的骄傲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南仁东带领团队在创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从壮年到暮年,二十多年光阴如梭,“中国天眼”终于建成,让中国在射电观测领域拥有了世界领先的重大科研利器……
淡泊名利、矢志报国,正因心有所向,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对艰难困苦甘之如饴。“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信念,贯穿在“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壮志里,激扬在“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誓言里,书写在“热的时候坚持,冷的时候也坚持”的奉献里,镌刻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丰碑里。
一部科技创新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精神史。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伟大的精神,历时光而不朽。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铁、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金融科技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强调“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到重视“推进原始创新”,科研工作者在拼搏奋斗中不断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好的创新基础、创新条件与创新资源,同时,也必须明确,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外部人为制造科技壁垒、试图割裂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等诸多挑战,必须着力破解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安徽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唯有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和引领力,从而赢得更多战略主动、掌握更多发展主动。
高新技术讨不来、要不来,越是科技创新要求迫切,越要自立自强、静心笃志、心无旁骛。新征程上,面对新的更大考验,当代科研人必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要登绝顶莫辞劳”的信念,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敢碰“硬骨头”、敢闯“无人区”,赢得更大的胜利。(郝思斯)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青海纪检监察
发布工作动态、开展宣传教育、解读政策规定、弘扬廉政文化、引导社会舆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