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麒派艺术的“隔空对话”,周信芳诞辰130周年晚会举办

文摘   2025-01-09 21:52   内蒙古  

京剧舞台上的致敬: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

在新年的曙光中,上海京剧院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晚会——《海上传麒》,以此来庆祝和纪念一代宗师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它让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用京剧的形式表达了对这位伟大艺术家无尽的怀念。

当夜幕降临,逸夫舞台上灯光璀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目睹这场特殊的表演。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麒派传人,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准备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师致敬。舞台背景展示了周信芳最经典的舞台形象之一——《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萧何。随着大幕缓缓拉开,那熟悉的画面仿佛将时光拉回到了几十年前,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如梭,但艺术的魅力永恒不变。

陈少云,作为当今麒派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手捧着一本厚重的《周信芳全集》出现在舞台上。他深情地说:“这是我一生追随的声音,也是我永远景仰的艺术。” 这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后辈对于前辈深深的敬意。陈少云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者,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他的存在使得整场晚会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麒派艺术发展脉络的机会。

在这场盛大的晚会上,多位麒派传人登台献艺,演绎了周信芳的经典剧目片段。每一段表演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让人们得以窥见当年那位传奇人物是如何塑造角色、诠释故事的。而舞台上不断播放着周信芳生前的照片,则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在光影交错间诉说着一位艺术家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打渔杀家》这部作品在演出过程中多次穿插了周信芳原声录音。这种安排既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创新尝试,也体现了主办方用心良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年代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整场晚会以“对话大师”为主线,邀请了几位重量级嘉宾担任讲述人,包括陈少云、安平、严庆谷、熊明霞以及傅希如。他们分别分享了自己与周信芳的故事,并深入探讨了其演剧观念和艺术理念。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戏曲演出模式,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剧情之中。

除了京剧演员之外,还有越剧、婺剧等其他戏曲种类的优秀人才参与其中。这不仅丰富了晚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展现了麒派艺术广泛的影响力。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和淮剧名家张闯的加入,更是为这场盛会增添了许多亮点。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就像一场多彩的文化盛宴,让人目不暇接。

当晚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在晚会结束时。周信芳的次子周英华和他的妹妹周采蕴来到后台,与所有演员见面。这一刻,亲情与艺术完美结合,成为了一个温馨而又难忘的画面。它不仅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象征着一种传承精神的延续。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愿景。

此次纪念活动并没有止步于这一场晚会。接下来几天里,上海京剧院还将继续推出更多关于麒派艺术的作品展示,其中包括《投军别窑》《举鼎观画》《徐策跑城》等经典剧目。这些演出不仅是对周信芳先生最好的缅怀方式,也为广大戏迷朋友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瑰宝的机会。上海京剧院还计划赴宁波参加“周信芳戏剧季”,进一步推广麒派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古老而又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回顾整场晚会,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更是一次心灵深处的触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这里,我们也见证了新一代传人们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正如周信芳先生所说:“全国戏曲工作者同志们,我们大家努力学习,努力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通过不懈的艺术实践,实现艺术改革。”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同行们的期望,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激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在保护和传承中不断创新,共同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最新文章